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在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释林·释心》里,“心”字长这样。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甲骨文“心”

殷商时期,奴隶战俘死后心脏被取出,当时的人根据其形状和构造用甲骨文记录下了“心”这个字。这是关于中医解剖学最早的猜想,因为甲骨文记录的“心”有心内瓣膜和血管,与实体心脏的外形非常相似。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维萨里3D解剖App——心的外形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解剖是一个西医概念,但其实早在两千年多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已经有了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

目前最早且有据可考的解剖概念出现在《黄帝内经》里,其中的《灵枢·经水》篇记录了通过解剖观察人体脏腑的经验:“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而《灵枢·肠胃》篇则描述了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其大小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维萨里3D解剖App——消化系统全貌

作为对《内经》的补充,同一时期的《难经》还增加了对胆、五脏、咽喉、膀胱、肛门的形态和重量的描述。

以《难经》为基础,中医开始发展解剖学,后来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王莽传》、《后汉书》以及《诸病源候论》里均有记载。

在此之前,中医解剖一直是文字记录,直到五代时期道士烟萝子融合脏腑学说及道家的“内景学说”制出了《内镜图》,当时的人才对人体构造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内镜图》

《内镜图》包括《首部图》、《朝真图》、《内镜左侧之图》、《内镜右侧之图》、《内镜正面之图》和《内镜背面之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人体内脏解剖图。难能可贵的是,《内镜图》所绘和现代解剖学器官均大致吻合。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维萨里3DApp——肝门静脉系

宋代,吴简组织解剖了欧希范等56具死囚尸体,绘制出的《欧希范五脏图》这样描述脏腑位置:“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有膀胱……肾则有二,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在心之左。”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欧希范五脏图》

虽然《欧希范五脏图》和现代解剖图还是有明显差距,但相比《欧希范五脏图》显然更清晰准确,能在当时的条件下绘出已实属不易。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维萨里3D解剖App——腹部静脉

后来,杨介又根据死囚尸体制作出了《存真图》,该图从右侧展现了人体的脏腑位置。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存真图》

早期中医解剖学主要专注于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研究,明朝张景岳则在《周身骨部名目》里详细整理了人体的全身骨骼。

1000年前,中医的人体解剖图

维萨里3D解剖App——男性整体人

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知识分子重“道”轻“器”,中医解剖学日渐式微。但相对于现代解剖学来说,中医解剖学重整体、范围更广,从解剖学的发展来看,仍有不小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