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鐵腕”王傳福,創業24年的三次轉身

獨家對話|“鐵腕”王傳福,創業24年的三次轉身

王傳福終於感覺到,新能源汽車由市場來推動需求,是可持續的。

文|左茂軒

11月18日,在比亞迪24週年慶典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坐在一輛比亞迪全新一代唐汽車上,向24萬名比亞迪員工唱起了《濤聲依舊》。

這首1993年發行的老歌,在九十年代風靡大街小巷。也就是在1993年,27歲的王傳福來到了深圳,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九十年代的深圳,讓所有人熱血沸騰。1994年11月18日,比亞迪在深圳布吉租來的冶金大院裡誕生,王傳福也將滿懷夢想寄託在比亞迪BYD(Build Your Dreams)身上。經歷24年,如今,比亞迪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涵蓋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電子等多個業務板塊的巨型公司。

10月31日下午,在位於北京朝陽門SOHO的比亞迪北京辦事處,王傳福接受了智庫君的獨家專訪。採訪前,王傳福用了一分鐘調整了桌子上放著的一個比亞迪車模的位置,以確保拍照時能與它一起入畫;每當談到比亞迪的產品與技術,王傳福總是面帶微笑,拿起車模,興奮而細緻地進行說明。

這是一輛唐的模型,現在王傳福開著唐上下班。每當比亞迪推出一款新車,王傳福都是第一位車主。“他們不敢把車做得不好,不敢讓車坐起來不舒服。也不敢讓車裡有異味,怕我開起來不開心。”王傳福笑稱。

不久前,在大眾汽車集團全球高管在上海進行一場試駕活動中,德國大眾集團前CEO穆倫和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駕駛一輛比亞迪唐,在上海浦東機場附近因超速20%被違章監控抓拍。車企高管試駕其他品牌的車型不是新鮮事,但在此前很少有跨國車企將中國品牌汽車視為對手。

“中國汽車這幾年已經完全變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自主力量上升更快、走得更前。”王傳福說。

從2015年開始,比亞迪已經連續三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是中國汽車製造業藉助新能源汽車由大變強的典型代表。王傳福表示,比亞迪的今天,與深圳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與中國政府不斷鼓勵創新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沒有深圳,就沒有比亞迪。”在他看來,創業24年來,充分競爭的營商環境是改革開放帶給比亞迪最好的禮物,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除了踏準大時代脈搏,王傳福在比亞迪發展的關鍵期,往往眼光犀利,決策“鐵腕”。從1994年創辦比亞迪進入電池領域,再到2003年跨界汽車製造,再到2014年比亞迪開始全面向新能源汽車轉型,二十年間,王傳福和比亞迪經歷了三次大轉身。每一次王傳福都力排眾議,甚至不被人理解,但後來都被認為是“神操作”。

在跨界造車時,面臨比亞迪的一幫元老反對,王傳福最後用事實證明造車是正確的;2014年,王傳福決定比亞迪全面轉向新能源車時,也導致了內部高管質疑時機是否成熟,甚至導致了後來有一段時間銷量和業績都出現下滑。

四年後,現實似乎又站到了王傳福的一邊。比亞迪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可以達到25萬輛,佔據國內20%的市場份額。以市佔率算,比亞迪幾乎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蘋果”。

獨家對話|“鐵腕”王傳福,創業24年的三次轉身

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智庫君: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改革開放給你和比亞迪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

王傳福:從比亞迪的角度來說,對於改革開放的感觸,我們比全國任何一個企業都要更加深刻。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沒有深圳,也就不會有比亞迪。從一個企業家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圳之所以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就是因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化平臺。人們來到這裡努力施展才華與抱負,得到一定的回報,最後造成深圳一枝獨秀的經濟環境。

智庫君:除了公平的市場環境之外,要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你覺得還需要什麼?

王傳福:從數據看,民營經濟佔了50%的稅收,60%的GDP,70%-80%的就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肯定是要支持民營企業的,時代是不可能再倒退的。

我覺得,不要給企業貼標籤,企業就是企業。只要企業在往前發展,企業屬於誰並不重要。因此,我們希望不要給企業的性質貼標籤。最近,在國家整體經濟規模提升的同時,很多行業的小企業優勝劣汰。這些小企業,有可能是地方的國企,也可能是民企。

我們在市場上成長這麼多年,我認為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最最根本的。比如在貸款方面、融資方面,就不應該看企業的標籤性質,就要看企業本身的成長性、它的財務指標,都是公司,只是股東不同,為什麼帶來不同待遇,這是不對的。黨中央發佈兩個毫不動搖,其實穩定了很多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智庫君: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處於下行通道,市場上對當前的經濟面存在不少悲觀情緒,對此,你怎麼看?

王傳福:我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肯定是會越來越好,經濟會越來越強。我國發展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我們依然對中國的經濟保持信心。發展經濟的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經濟質量,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綜合考慮環境、資源、氣候變化、以及汽車產業百年不遇的變革,我們瞄準電動車。現在比亞迪克服了很多困難,發展得越來越好。

機遇是怎麼抓住的

智庫君:你為什麼會創辦比亞迪?

王傳福:1993年,我在北京的一家國有研究單位工作,和產業隔得比較遠,研究已經不能夠支撐我的夢想,希望能有一個更寬廣的平臺,於是就下海創立了比亞迪。我們從電池開始做起,電池做到全球第一,超越了三洋。2002年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籌到了20億,在當時這是挺多的一筆錢。我們發現,電池產業很容易做到天花板,於是決定投一個行業。當時有兩個選項,一是半導體,二是汽車。但因為手頭只有20億,不可能兩個都投。最終選擇了汽車。

智庫君:中國汽車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你覺得民營企業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王傳福:中國的所有行業,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才能取得成功,家電行業已經走向世界,手機行業這幾年也走出來了。汽車行業也是一樣,早期的時候通過引進、吸收,這些年一些自主品牌已經成長起來了,國家也給予了我們大量的支持。任何行業一旦中國的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是中國企業的天下,不僅在中國市場,在海外市場同樣能夠擁有一席之地。

智庫君:比亞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代表性的企業,在你看來,發展新能源汽車,對中國汽車產業意味著什麼?

王傳福:現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佔了全球50%,這得益於國家的體制優勢。中國汽車產業現在大而不強,從大到強,新能源車是必由之路。傳統汽車發展已經100年了,新能源車也就最近幾年才變革,我們正好處在彎道。對中國的民營汽車企業而言,未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比亞迪正好抓住了這個機遇,抓住了這麼一個平臺。

其實,汽車帶來的機遇比手機和家電行業更大,家電或手機是靠市場來驅動,政府幹預很少。但對於汽車行業,政府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干預,因此,一旦汽車產業發生變革,中國的自主力量能夠上升更快。以前,外國的車企不會與中國自主品牌去做對比,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資企業無法忽視自主品牌的實力。新能源汽車會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新的氣息,會實現換道超車,而且會走得更好。目前的數據也證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得很好。

智庫君:你帶領比亞迪快速發展的這些年,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王傳福:我覺得一個企業戰略很重要。市場已經到來的時候再去進入,市場肯定已經滿了;市場沒來的時候就去投資,又很容易變成先驅。一定要怎麼抓住時機,在別人還沒看好時,一旦你認為有成功的可能,就默默地堅持去做這件事情。

比亞迪是一個技術型的企業,很多人認為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比亞迪並不這麼認為。技術首先是為戰略服務的,其次才為產品服務。對技術的理解,會讓你對行業看得更遠,看得更深,判斷地更科學。

保持新能源車銷量第一

智庫君:從今年7月開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了燃油車的銷量,這對比亞迪意味著什麼?

王傳福: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從原來單政策單驅動轉向由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從今年5月開始,比亞迪就出現了電池短缺。今年我們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大約120%,但電池我們只是按照增長100%準備的,今年看來,我們至少能做到25萬輛,光乘用車就能做到22萬輛,完全超越我們的電池廠的產能。我們終於感覺到,新能源汽車由市場來推動需求,這是可持續的。

智庫君:從明年開始,很多跨國汽車集團將在中國市場投放電動車,對於市場份額,比亞迪有沒有擔憂?

王傳福:我們不怕。我們以前就是給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大公司做供貨商的。我們知道市場競爭的規則,關鍵是靠核心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不只比亞迪,但只要掌握核心技術,懂中國國情,一定會分大蛋糕。比亞迪企業的機制很快,決策也很快,我們也有自己歷史,有自己的技術,我們的產品越來越漂亮。我們的唯一的短板,是要通過“造血”把產能做好。

智庫君: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怎麼走出去?

王傳福:中國企業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走出去,擴大對外開放的層次,堅持互利共贏,有開放才有發展。我們的電動大巴,現在已經出口全球近300個城市,包括倫敦、巴黎、洛杉磯、日本京都、新加坡等發達市場。乘用車的話,比亞迪現在海外還比較少,但未來也會慢慢地走出去。我覺得自主品牌只要把國內的仗打好,在國內成為一個勝利者,那全球的仗也好打。

智庫君:您覺得十年之後,比亞迪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亞迪?你期待中的比亞迪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企業?

王傳福:現在只能看到2025年,我們現在大約佔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20%,我們希望能夠繼續保持這樣的市場份額。我們希望,在沒有國家補貼和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通過我們積累的口碑讓老百姓覺得買我們的車放心,特別是用了三年五年的車主,覺得比亞迪的車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