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消灭公交车上的“劣根性”

“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今天有了交代。

一名女乘客错过了站,要求司机停车,被拒绝后与司机争吵,进而用手机攻击司机的头部,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话语和肢体冲突,导致公交车失控。当时一共有15人在车上,目前已打捞出13名遇难者遗体,仍有两人失踪。

这样的原委让人无比心塞,又无比愤怒。

心塞于生命的消逝,愤怒于消逝之愚蠢。

有人说,这其实是冷漠的悲剧。

13名旁观乘客之中,但凡有人挺身而出去阻止女子的无理取闹,可能就不是车坠人亡的结局。

有人说,何不食肉糜,这是穷人的隐忍。

在大城市还选择坐公交车的是“中下层人士”,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

有人说,不能模糊焦点,这是“底层的互掐”。

越是贫穷的人脾气越是暴戾,他们的价值是以尊严为支撑的,在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停不停车,在他们眼中就变成了尊不尊重,而当尊严得不到维护时,弱者对弱者的伤害会达到一种残忍的地步。

还有人说,人性本就存在暗面,你就是会碰到垃圾人。

想要在黑暗森林中生存,或许必须一边做个敏感而敏捷的利己主义者,一边祈求老天爷赏脸给活路。

且不提以坐不坐公交车来判断个人财富和阶级到底是个怎样的逻辑,调性而论以上都是非常精英式的反思,追根溯源的,但是一点卵用没有。因为在思考的终点,除了巨大的失落,不提供任何建设性的意义。

你会发现劣根性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层级是无法改变的,你连让老大爷别随地吐痰都束手无策,对造成人群差异的经济环境更是有心无力。这起事故只是会和其他琐事一道,合并计入你成年人的无可奈何中去。

世上惨事,十有八九都可以归于人性,毕竟是人干出来的。而到了8102年,却还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把人的选择与能动性置于人性之下,突出命运的不可抗争,真的非常过时。


用技术消灭公交车上的“劣根性”


人类在过去几百年里获得了新技能,可以通过秩序建设与技术进步,去系统性地规避人性的弱点。

让上帝的归上帝之后,再来审视这起事故,就会发现这是公交车的设计缺陷。作为一个公共交通工具,竟然如此轻易地可以让第三方入侵核心决策层,是一个高风险的安全bug,并且因为“自古已有之”,而长期被当作理所当然而无视。

不只在中国存在这样的bug,其他地方同样如此,但他们正在改变。

比如在新加坡,去年底注意到司机受袭的隐患正在提升,于是相关部门从今年1月起便引入司机保护屏,进行小范围可行性试用;

而在美国,司机受袭问题严重得多,今年2月加州媒体曝光湾区很多司机会遭遇殴打、掐脖、甚至持械威胁之后,就有众议员提出法案,要求公交车加装保护屏,对司机进行培训,并强制运营公司要跟踪司机受袭案件次数,并上报交通部。

保护屏是一个必要措施。有人会担心特殊情况,万一司机过劳突发心梗,还没有旁人能介入,这个 为了小概率暴力事件而增加的防护措施,会不会反而成为索命屏?

从社会公共安全收益成本的角度,或许有必要衡量司机心梗和司机受袭的概率。但更重要的是,现有的量产技术有没有可能解决这样的忧虑?

畅想一下,其实是有的。

在我们的私家车上,已经可以实现云端远程开解锁车门、后备箱的功能,在几万块钱的自主车型上就有,说明成本真不高。完全可以把乘用车上的那一套四化建设,尽快落地到公交车上,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控制中心可以监测到公交车的运行情况,和公交车可以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可以解锁让乘客帮忙。


用技术消灭公交车上的“劣根性”


当然,终极的解决方案,一定是自动驾驶。

在本事故发生后,新京报曾挖出一组数据:

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3年间,全国共发生公交车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500人死亡,1.6万人受伤。

公交客运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相应总数的1%左右,但公交车保有量仅占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总数的0.2%,说明公交客运车辆事故率相对较高。

而93%的公交车肇事事故,是由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肇事导致。

这起事故将成为自动驾驶必要性的一个力证,它不是为技术而技术的鸡肋改革,或是新一轮GDP的载体——自动驾驶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它把公共安全从对个人能力的考验、甚至对人性的考验上剥离掉。你不能避免碰到垃圾人,但是应该通过机制和技术来杜绝垃圾人对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就像我们很喜欢举的关于技术进步的一个例子,让小偷失业的不是警察,而是支付宝。你没有办法抓完小偷,你不能指望给这些道德薄弱的人进行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那就通过技术进步绕开身为人的陷阱。

我并不大喜欢的荣格,曾说过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

神瞎了一只眼,聋了一只耳,秩序乱作一团。你们要对这残废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了自己的完美。

而技术,可以成为照亮残破和不完美的迷雾的那束光。


用技术消灭公交车上的“劣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