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顧東風 中科院院士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阜外醫院副院長

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造成我國疾病負擔的首要病因。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總結了7項評估心血管健康(cardiovascular health, CVH)的重要指標,包括4項健康行為指標(吸菸、體重指數、體力活動、膳食)和3種生理生化指標(血壓、總膽固醇、空腹血糖)。為進一步明確這7項CVH指標聚集情況對我國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發病風險的影響,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團隊應用“中國動脈粥樣硬化10年風險預測(China-PAR)”研究的前瞻性隨訪數據,分析了這7項CVH指標對ASCVD發病的聯合作用強度和人群歸因風險百分比,為促進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該研究整合了China-PAR項目的三個隊列人群,總樣本量近9.4萬人、最長隨訪跨度17年,新發ASCVD疾病3457例。結合國際標準和中國人群膳食習慣,定義7項CVH指標的理想水平如下:

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理想CVH指標數目的增加,發生ASCVD的相對風險逐漸降低。在多因素調整後,與僅有0-2個CVH指標的個體相比,具有3、4、5、6、7個理想CVH指標的個體發生ASCVD的風險分別降低17%、34%、45%、56%和76%。總體上,如果達到7種理想CVH指標,能夠減少62.1%的ASCVD發病(包括減少38.7%的冠心病發病、減少66.4%的腦卒中發病)和60.5%的ASCVD死亡。

這7項CVH指標中,保持理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20/80 mmHg)帶來的心血管健康獲益最大:可以避免33.0%-47.2%的ASCVD發病。另外,在健康行為指標中,我國人群健康膳食評分≥4分的比例僅為4.2%。本研究結果進一步強調,在心血管疾病發生之前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狀態的科學意義,同時突出了血壓控制和合理膳食對我國ASCVD防治的重要性。

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7項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標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發病的關係

橫軸:隨訪時間(年),縱軸:累積發病率。CVH,cardiovascular health,心血管健康。該圖表示:隨訪時間相同時,理想CVH指標數目越多的群體,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累積發病率越低;說明隨著理想CVH指標數目的增加,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相對風險逐漸降低。

顧東風院士發現保持7項指標可降低6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此項大樣本隊列研究的主要特色有:

1、首次在我國南北方15省市、城鄉居民中開展的關於CVH指標和心血管健康效應的隊列研究。研究規模大,共計約9.4萬人,隨訪時間最長達17年(從1998年到2015年),為我國進行ASCVD防治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依據。

2、本隊列研究,在問卷調查、人體測量(血壓、身高、體重等)、實驗室生化指標檢測等方面,各現場均採用統一的操作方法並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提高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3、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強調了保持理想血壓、健康膳食等心血管健康指標的重要性,突出了心血管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的重要意義,為服務健康中國、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提供了最新的中國人群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