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宋朝科举在中国历朝历代进士人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数之多。所有考中进士的都被任命为官职,至此家族开业衣食无忧,没有徭役赋税之苦,生活水准上升几个档次,所以对于士子来说,考中与没有考中落差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考不中进士的该如何生存呢?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宋朝科举

一、走职业化道路

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难考,有很多难以熬得住十年寒窗之苦的学子,或者屡试不第的就最终放弃了科举,毕竟一个吃闲饭的,会受到太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就有些地方开始专门教授诉讼之学,懂得法律审判,作为当地政府官员的幕僚---"胥吏",虽然没有那么光门耀祖,但不为一个很好的出路。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幕僚公孙策

比如江西地区就喜欢学习诉讼,历史记载"编户之内,学讼成风"。作为政府幕僚虽然不拿工资,但因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约定俗成,所以刚考中进士就开始做官的小白来说,这些胥吏就是很好的依靠,否则连最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开展。

胥吏与官员的关系开业参考一下文章

2、 走经商之路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来那个朝代对待商人最好最公平,无意就是宋朝了。我们经常说的"士农工商",商人一般都排在最后面,甚至都是限制商人从士的,因为商人都是"奸猾之人",这个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这种观念,因为封建社会以农为本,是国家兴旺、衰败之根本,所以就要抑商兴农。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宋朝商业

但宋朝是大力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所以文人武将从事商业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事情,而不会受到鄙视。而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南方学子从家里千里迢迢奔赴京城参将科举考试,如何解决学子的衣食住行呢?很多学子就是靠贩卖自己家乡的特产来换取进京考试的费用。当年苏轼就靠贩卖家乡的特产来京城销售换取费用,还有南方学子从家乡带来茶叶换取经费。总之这种鼓励经商的政策在,导致最后许多没有得到功名的人,留下来靠贩卖货物发家致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 起义背叛

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关于怀才不遇的故事,其实我们所知道的怀才不遇的人,最后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才被拿出来宣传。比如马云当年参加肯德基面试,25个应聘只有马云没有应聘上,后来马云成为了中国首富。这当然都是最好的结果,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在古代从事的工作机会不多,而且非常看重科举,所以那些屡试不第的人,难免因为怀才不遇而心生不满,于是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1、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宋朝是民间起义最多的朝代,300多年的建国史,起义都有434次,平均每年1.4次,而且大多是秀才造反。这些秀才大多都是落第者,对自己不能入士对社会产生憎恨,成为"愤青",于是经常煽动百姓造反。比如仁宗时期,区希范、孔直温反宋;黄师密、黄玮就加入了广西侬智高集团反宋。还有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其实造反的带头人都是读书人--如宋江、吴用等。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宋江

2、 叛宋为异国效力:还有很多落第者,因为在宋朝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自己因爱生恨,最终加入对方集团,成为反宋先锋,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张元加入西夏集团,一生都在为灭宋"奋斗"的事件最为典型。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张元

张元原来也是屡试不第者,本来是想求得在陕西军中做个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与当时的将军见面后"话不投机半句多",又被请了出去;不久张元又因小事,被县官给打了一顿,最终导致张元一颗赤诚之心彻底死掉,开始憎恨大宋,逃到西夏帮助李元昊建立西夏,并官至国师,最让大宋王朝后悔的事情是,就是张元帮助李元昊在好水川大战中击败宋将任福所带领的大军,死伤达到1万多人,此战使得大宋失去扼杀西夏建国的最好时机。

张元的叛变给大宋带来莫大的震惊,于是将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授予进士出身。但还是不能阻止叛国为敌。

宋朝科举不中的人靠什么生活?为何宋朝文人叛国者最多?

念奴娇. 昆仑

张元其实很有才,只是因为是"汉奸"而不被传颂,当年毛泽东写的《念奴娇.昆仑》曾经化用过张元的《咏雪》诗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可见当年毛泽东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