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三国末期被埋没的一代名将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有一位名将,有万夫不敌之勇,却最终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他就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名将文鸯(晋书中作文淑)。世人都知“赵云救阿斗”,可长坂坡“七进七出”,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并无史载。但是,文鸯在淮南大战司马师,敌阵中七进七出,毫发无伤,确是载于正史的。就是这样一位三国末期至西晋初年一等一的将领,却被自己的父亲文钦以及西晋奢靡腐化的朝廷氛围连累,郁郁不得志,最后身死族灭,可悲可惜。

一.七进七出勇无敌,间接造成司马师死亡

文家,始于文稷。文稷和曹操是同乡,汉末跟随曹操起兵,做了曹操的部将。文家一直不显赫,而文稷之子文钦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曾经卷入了“魏讽”案。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大败于禁,一时间威震华夏,许都附近豪杰并起响应关羽,逼得曹操一度想迁都河北以避锋芒。此时,出仕曹操的魏讽阴谋联络一群荆州士人及荆州士人后代,意图出其不意拿下曹操在河北的老巢邺城。案发后,文钦牵涉其中。曹操念及其是自己同乡的后代,放过了文钦。后来文钦担任了扬州刺史,虽屡立战功,却并非良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文钦:“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也就是说,这个人很粗鲁,勇猛,有战功,但是喜欢虚报战功。

文钦打仗水平也不怎么样。嘉平六年,曹魏淮南都督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联合讨伐司马师,发起了“淮南第二叛”(第一叛为王凌之叛)。面对司马师的讨伐大军,文钦不知所措。这时,年仅十八岁的少年文鸯挺身而出。与其父文钦约定趁司马师立足未稳,分两路分批次袭击司马师大营。英雄出少年,文鸯率军直冲司马师中军大营。司马师大惊,刚刚割下肉瘤的眼睛伤口再次崩裂,眼球蹦出。结果,文钦失约不至,文鸯苦战一夜无法扩大战果,不得不撤退。文钦害怕司马师,要撤退至寿春,据坚城死守。文鸯在撤退途中更是勇不可当,为了挫败司马师的追兵,率几十骑兵左右冲杀,所向披靡。司马师的左长史司马师率八千骑兵赶到后,文鸯单枪匹马殿后,冲入敌阵七进七出,毫发无伤。后来毋丘俭兵败,文鸯随父亲投奔了吴国。这次战争对于文鸯来说,有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回到洛阳后伤势过重,不久病亡。这注定了文鸯日后在西晋的仕途注定不会平坦。

文鸯:三国末期被埋没的一代名将

七进七出的文鸯


《资治通鉴》: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曰:“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三.文钦被杀,文鸯再次出仕曹魏(西晋)

文钦任扬州刺史时,素来与诸葛诞不合。诸葛诞出身名门琅琊诸葛氏,诸葛亮、诸葛瑾的族弟。大老粗文钦与士族名门的诸葛诞自然是合不来的。在淮南第二叛期间,毋丘俭和文钦曾写信给诸葛诞共约起兵,但诸葛诞却将信件交给司马师,并率军配合征讨文钦。战后,诸葛诞驻守寿春。在得知司马昭对自己不放心后,诸葛诞发起叛乱,是为淮南第三叛。为了共同利益,已经投降东吴的文钦率领吴国士兵进驻寿春,与诸葛诞合作。但是随着战况越来越恶劣,城内粮食不够。而东吴各路援军均被拦截,寿春成了一座孤城。文钦建议,留下自己麾下的东吴士兵守城,放诸葛诞本部士兵出城。二人本就不合,诸葛诞怀疑文钦图谋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杀了文钦。文鸯与弟弟文虎投降了司马昭。

由于文鸯当年间接导致了司马师的死,所以司马昭的部将要求杀了文鸯。但是,司马昭赦免了文鸯兄弟,并封关内侯。原因很简单,司马昭在收买人心。想想当年张绣降而复叛,曹操连接班人曹昂都搭进去了,之后依旧接受了张绣的再次投降。为什么?因为名声。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文鸯投降后,司马昭让文鸯带人向寿春城内喊:“我文鸯都封侯了,你们害怕什么呢?”寿春守军顿时士气全无,很快陷落。淮南第三叛结束。

文鸯:三国末期被埋没的一代名将

少年英雄文鸯


《三国志》: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军史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三.郁郁不得志,立下大功却身死族灭

虽然再次出仕曹魏,但文鸯就此成为了“原罪型将领”,过的极其憋屈,一直被雪藏。明明是数一数二的将领,但灭蜀、灭吴之役均与之毫无关系。文鸯仿佛从史书上蒸发了一般。司马篡魏后,西晋建立,武帝司马炎也不喜欢文鸯。直到西北地区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连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这些将领都在伐蜀和征吴战场证明过自己)等名将,举国震惊。在司马宗室中最有能力的贤王扶风王司马骏的统帅下,当年的少年将军,现年已中年的文鸯临危受命,大破秃发树机能,受降胡人二十万,名满天下。

文鸯:三国末期被埋没的一代名将

中年将军文鸯

但是,西晋是个荒唐的王朝。这个王朝自建立伊始就纸醉金迷,朝堂之上掌权的是日趋堕落的世家大族和篡位功臣、外戚。他们忙于争权夺利,争艳斗富,夸夸其谈,却完全忽视国家的栋梁之才。像灭吴大功臣杜预,放在历朝历代尤其是乱世,都是统帅级的人物,应该出将入相,但是在西晋,根本就不显达。同样,立下如此大功的文鸯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封赏。好不容易要出任东夷校尉、假节(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却被晋武帝司马炎借故免去。司马炎是真的很讨厌文鸯啊。

一个部落酋长秃发树机能,就让西晋王朝的虚弱暴露无遗,数年才得以平定,有识之士已经看出,将来天下必将大乱。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后,贾后贾南风设计除去了辅政大臣,出身名门弘农杨氏的外戚杨骏。魏晋时期,士族名门之间都是联姻的,比如司马家和诸葛家联姻,司马家也和夏侯家联姻(司马师嫡妻是夏侯玄之妹),虽然这几个家族最后走向了对立面,但是关系仍旧错综复杂、根深蒂固。东安王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一直认为当年外公诸葛诞的死是因为文钦,故将这份仇恨转移到了文鸯身上。司马繇诬告文鸯是杨骏的同谋。已经五十五岁的文鸯就稀里糊涂的被夷三族,下场凄惨,结束了自己憋屈的一生。

总之,文鸯的军事才能、个人素质均超越其父,但是由于其父的原因、以及晋朝的不良政治环境,导致了他的悲剧。淮南第二叛,间接导致司马师的死,遭到了司马家的记恨。淮南第三叛,与诸葛诞结怨,结果导致其外孙司马繇多年后的反攻倒算。而这两场战争,都是其父文钦带来的。文鸯,本该成为一代名将,却被埋没,实为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