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鸭式”教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从学生时代走来的我们,一直被这种中国式的“填鸭”教育所影响。“填鸭式”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应试型人才,却培养不出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填鸭式”教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犹记得,几千年前,一座寺庙前,孔子正向他的三千余弟子传授他的毕生所学,那是教育。几千年后,千千万的中国人,在如山般的试卷下,对人生、对社会,感到一片黑暗、迷惘,那也是教育。

为什么同是教育,却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呢?这可能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三千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封建王朝,只有那些出身显赫的人才有读书的机会,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填鸭式”教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而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了民主、走向了富强。现如今,是一个公平、繁荣、民主的社会,选拔人才不再是看出身,而是看分数,所以应试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寒门子弟来说,应试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是我们打翻身仗、鲤跃龙门的重要法门。这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利处了吧?

然而,应试教育也不全是优秀的。就辩证主义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应试教育也是这样,它的优点可见一斑,缺点也不甚明显。个人觉得,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意义别无二致,它对学生来说太过于格式化和规范化,容易扼杀人们的想象力,将学生变成一台只知道学习的机器。所以说,应试教育不适合培养科学家。

“填鸭式”教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一提起科学家,人们都会觉得他们很伟大,有渊博的知识,有强悍的洞悉事物的能力,报效国家、造福人类。但我们可曾仔细的想过,科学家的灵感从何而来?他们的研究除了知识可还曾缺点什么?没错,那就是泉涌般奇思妙想的想象力了。

试想一下,如果将科学家从小压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他还有那么多时间去“做梦”吗?他可还能有想象其他事物的空间吗?答案是不能的,因为他已经被题海、被应试压弯了脊梁,而那稚弱的脊梁再也无法撑起一个有梦想的多维空间了。

突然想到了一个10岁小男孩的人生最后一段话,也许你会惊讶了,10岁小男孩的人生最后一段话?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话。这段话的内容是这样的:“老师,我做不到,我试了好几次都没胆跳下”。但写完这段话,他还是纵身跳下十七层楼,最终粉身碎骨,令家属悲痛,令社会哗然。究其原因,竟也只是孩子太顽皮被老师罚写了1000字检讨。

“填鸭式”教育,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是什么,让一个10岁的小男孩竟为了不写检讨而跳楼自杀?是自身压力?还是他人逼迫?归根结底,应该是他觉得太累了吧!“填鸭式”教育让他背负了重大压力,最终不堪重负倒了下去。这一问题的实质值得我们深思。

古人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今,快餐文化越来越快的走近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只注重发展“智”,而全然把“德、体、美、劳”抛诸脑后了。

改变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行动。同样,改革也需要时间,从现在的“百分制”化分数就可以看出,智商已不全是评定一个人的标准了,但它仍占综合素质评价的很大一部分。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再被沉重的书包压垮,而是在大自然里自由学习,嬉笑打闹。从沉重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