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褚衍林,解放軍306醫院心血管外科,專家組成員,國內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曾任全軍心胸外科專委會副主委,《中國胸心外科臨床雜誌》、《生物力學工程雜誌》編委。從事心血管外科專業30年,對風溼性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曾施行心血管外科手術6000餘例,手術成功率達98%,撰寫發表論文150餘篇,獲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獎21項。

一、心臟驟停的常見原因

1、心源性:冠心、風心、心肌病、大動脈破裂、肺動脈梗塞、肺梗死。

2、非心源性:(1)腦卒中、糖尿病、急性胰腺炎;(2)電解質紊亂,諸如高鉀、 低鉀、 低鈉、 低鈣等;(3)藥物中毒,如奎尼丁、胺碘酮、洋地黃及中藥烏頭礆等;(4)診斷及治療性操作 心、腦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狹窄球囊擴張;(5)支架植入;心內畸形封堵等;(6)麻醉或手術意外,全麻、脊髓麻醉;心胸外科、普外、泌外、腦外傷,突發意外事故 窒息、電擊、溺水、中暑、嚴重外傷等。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二、心臟驟停的表現形式與診斷

1、心臟驟停的表現形式:心室纖顫(頻率350~500次/min),心臟停搏(完全失去電活動), 無脈電活動(包括電-機械分離及室性自搏心律)。

2、心臟驟停的臨床徵象: 意識突然喪失、喘息至呼吸停止、大動脈搏動消失。面色蒼白或轉為紫紺;心音消失、瞳孔散大。

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三、心臟驟停不同組織細胞對無氧缺血的耐受閾值(常溫下)

腦組織: 大腦4~6 min; 小腦10~15 min,延髓20~30 mim。脊髓45 min;交感神經節60 min。心肌組織、腎小管 30 mim;肝組織1~2小時;肺組織可更長

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四、心肺復甦的基本流程

1、基本生命支持(BLS):C—circulation 人工循環;A—airway 保持氣道通暢;B—breath 人工呼吸;D—defibrillation 電擊除顫。

2、高級生命支持(ALS):確保氣道通暢;進一步恢復循環功能;進一步完善人工呼吸方式;複述藥物的應用及選擇。

3、心臟驟停復甦後管理:繼續加強監護與生命支持(呼吸循環)功能維持;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衡;肝、腎、腦等器官損害預防及處理;感染預防和處理。

五、基本生命支持流程(BLS)注意事項

1、提高對心臟驟停的快速判斷能力:注重意識和呼吸狀態作為判斷瀕死狀態主要指標。患者意識無反應且不呼吸或僅僅是喘息。如果在10秒鐘之內沒有觸摸到脈搏或不確定已觸摸到脈搏,均應立即施行 CPR。強調急救黃金時間。

2、心肺復甦程序變化:C-A-B代替A-B-C。

3、胸外按壓 (circulation C)要求:(1)部位:胸骨中下1/3處;(2)幅度:成人—應將胸骨按下至少5釐米,兒童—應將胸骨按下至少1/3前後徑,大約4~5釐米,嬰兒—應將胸骨按下至少1/3前後徑,大約3~4釐米;(3)頻率:100~120次/分,按30次後行人工呼吸;

4、儘量縮短心臟停跳時間:早期識別心臟驟停(基於評估病人的反應和沒有呼吸);鼓勵未經培訓的普通施救者僅實施胸外按壓;儘量減少中斷有效胸外按壓的時間,直至ROSC或終止復甦。心臟擠壓與人工呼吸比30:2。提倡1次電除顫,儘可能縮短按壓中斷時間(≤10秒)

5、儘早電擊除顫:心臟驟停起初85%~90%為心室纖顫,強調儘早除顫 每延長1分鐘,除顫成功率下降10%。電擊除顫包括體外心臟除顫器除顫和植入式心臟除顫器兩種類型。具體由醫生護士操作完成。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是植入皮下的小型裝置,其作用與體外除顫器相同。2012年9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Cameron Health公司宣佈其皮下植入式心臟轉復除顫器獲得了FDA的批准。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能持續地監控患者的心臟節律。當探測到心動過速或心臟驟停時,能夠提供一個治療劑量的電力,恢復心臟跳動的節奏。

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六、心肺復甦急救藥物應用

心臟驟停期間推薦常規使用藥物包括: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鎂等。心臟驟停期間不推薦常規使用藥物如阿托品、碳酸氫鈉、鈣劑等。

心肺復甦急救藥物應用途徑包括:外周靜脈給藥、骨通道給藥、中心靜脈給藥、氣管內給藥。

褚衍林教授談心臟驟停的原因和急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