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之戰:東魏和西魏實力扭轉的關鍵一戰

玉壁在南北朝時,是極為顯要的軍事重鎮,是東魏和西魏擴展勢力,向對方進發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術最雜、傷亡最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歷史上稱為“玉壁大戰”。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入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佔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陝西西安市)為都,佔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衝的爭戰之地。

玉壁之戰:東魏和西魏實力扭轉的關鍵一戰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蕩平西魏;宇文泰則儘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注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檦東渡黃河,巧計攻佔了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從此,兩魏互為依託的關河天險為西魏所獨有。這種歷史現象頗似前此戰國時代秦據有魏的安邑(今夏縣西北)而對秦、魏的盛衰存亡攸關一樣,如今之於兩魏同樣是盛衰存亡所繫。正因為如此,河東遂成為兩魏之間殊死鬥爭的焦點。高歡苦戰六旬,將士傷亡病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於晉陽。西魏則嘉韋孝寬守城之功,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韋孝寬立勳玉壁,於玉壁置勳州,仍授韋孝寬勳州刺史。

玉璧之戰戰鬥經過:西魏軍隊以弱勝強扭轉戰局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南朝主要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主要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時代。玉壁之戰就是發生在北朝時期東魏和西魏政權之時的戰爭。據史料記載,東魏兩次打敗西魏,想借著勝利的有利時機,一舉消滅西魏政權。公元546年,東魏大將高歡率領二十萬大軍向西魏前沿陣地玉壁城挺進,想攻下玉壁後,再直搗長安,一舉消滅西魏。玉壁城是北朝時期西魏抵禦東魏的軍事前沿重鎮,由河東行臺王思政上表始建於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城周八里,四面並臨深谷”,遺址在稷山縣城西南六公里的柳溝坡上(今稷山太陽鄉白家莊一帶。)玉壁位於峨嵋垣北緣的臺地,地處暖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一向民給軍需之理想所在。同時,玉壁城北臨汾河,西界黃河,東、南為涑水河所環繞,形勢突兀,位置險要,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是西魏抵禦東魏的軍事前沿重鎮,是西魏保關中、攻幷州、滅東魏的橋頭堡,也是西魏插進東魏統治區的一把利刃。對此,東魏高歡鯁骨在喉,定要拔掉這顆阻礙東魏向西擴張的釘子。

玉壁之戰:東魏和西魏實力扭轉的關鍵一戰

公元542年和546年,東魏高歡政權兩次從玉壁城進犯西魏,挑起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玉壁大戰。清代學者吳乘權《綱鑑易知錄》卷三十八中稱“魏以韋孝寬為幷州刺史,守玉壁。”公元542年“十一月,東魏大丞相歡侵魏,圍玉壁,不克而還。”546年“東魏高歡悉山東之眾伐魏,至玉壁,圍而攻之,晝夜不息,魏韋孝寬隨機拒之。歡無知如之何,乃使祖珽說之使降。孝寬曰:‘攻者自勞,守者常逸。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歡乃解圍去……”此事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都有較翔實的記載。當年,高歡率領崤山以東的全部兵馬討伐西魏,日夜不停地進攻玉壁,西魏幷州刺史韋孝寬隨機應變地抵抗東魏的進攻。玉壁城中沒有水源,城中的人要從汾河汲水,高歡就派人在汾河上游把水決開,使汾河水遠離玉壁城。高歡在玉壁城的南面推起了一座土山,想利用這座土山攻進城裡。玉壁城上原來就有兩座城樓,韋孝寬讓人把木頭綁在城樓上接高,讓它的高度常常高於東魏堆的土山,以抵禦東魏的進攻。高歡見到這種情況,便派人告訴韋孝寬說:“即使你把木頭綁在城樓上,使城樓高到天上,我還會鑿地洞攻克你。”於是高歡派人掘地,挖了十條地道,又採用術士李業興的“孤虛法”調集人馬,一齊攻進玉壁城的北面。玉壁城的北面是山高谷深極其險要的地方。韋孝寬叫人挖了一條長長的大溝,以此長溝阻截高歡挖的地道。他調選精兵良將駐守在大溝上面,每當有人穿過地道來到大溝裡,士兵們便都能把他們抓住或殺死。韋孝寬又叫人在溝的外面堆積了許多木柴,貯備了一些火種,一旦地道里有敵人,便把柴草塞入地道,把火種投擲進去,一經鼓風吹火,地道里的敵人全部被燒得焦頭爛額。高歡又用一種堅固的攻城戰車撞擊城牆。戰車所到之處沒有不被摧毀撞壞的,西魏沒有一種武器可以抵擋它。韋孝寬便把布匹縫製成一條很大的幔帳,順著攻城戰車的方向張開,因為布是懸在空中的,攻車無法撞壞它。高歡又把松枝和麻桿之類的易燃物品綁在車前的一根長杆上,又在其中灌油,點起火,用來燒燬韋孝寬的幔帳,並且還想燒燬城樓。韋孝寬便讓人制造了一種很長的鉤刀,並把刀刃磨得很鋒利,等火杆快要燒到幔帳時,便用長長的鉤刀遠遠地割斷它,附著在火杆上的松枝和麻桿便都紛紛墜地。至此,高歡又在玉壁城牆下四面八方挖了二十條地道,並在地道中用柱支撐地上的城牆,然後放火燒掉這些木柱,於是城牆便坍塌了。韋孝寬在城牆坍塌的地方豎起一些木柵欄來保衛玉壁城,高歡無法攻進城去。

玉璧之戰的失敗原因:高歡太過小看對手韋孝寬,玉壁在南北朝時是極為顯要的軍事重鎮,是東魏和西魏擴展勢力,向對方進發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術最雜、傷亡最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歷史上稱為“玉壁大戰”。高歡兩次折戟玉璧,最終也使得西魏的實力超過了東魏。

① 驕兵輕敵:作為東魏的實際統治者,3年前邙山之戰的勝利使得高歡這次傾山東之兵以攻玉璧,志在必得。他認為宇文泰沒有力量和其做對,所以大膽的進行在堅城下屯兵攻城,犯了兵家大忌。

② 地形得失:自王思政起,西魏在汾河南岸修築了大大小小多個工事要衝。依仗地形之便利,形成了2道防線,一道是臨汾河的防線,一道是依靠峨眉塬地勢的防線。東魏軍在河南岸不能形成有效的縱深,只能攻擊堅城以求破陣。河東谷地作為黃土高原和中原的交匯地帶,正應對山西“四塞之地”和“表裡山河”的古稱,守險即可。

③ 棋逢對手:韋孝寬雖然不善攻擊,但善於防禦戰和用間,其人對對手內心的揣摩和用間達到當絕一時。也正是看出了高歡急於求成的心理,才有了以穩應敵,固守待援的策略。

④ 年輕人的勝利:第二次玉璧之戰,高歡時年50歲,而韋孝寬時年37歲。50歲是人經驗最豐富的年齡,但是身體和思維上往往跟不上了。所以,高歡攻城手段之多讓人眼花繚亂,但卻善乏亮點,被韋孝寬一一破解。最終,高歡有疾又死,玉璧之戰功虧一簣。正如曹操有赤壁之敗,苻堅有淝水之敗,很多雄主並非高明的戰術大師而更傾向於善於納諫和用人的大師。

玉壁之戰:東魏和西魏實力扭轉的關鍵一戰

玉璧之戰的終結:高歡病故 東魏無力繼續進攻五年正月朔,日蝕,神武曰:"日蝕其為我耶,死亦何恨。"丙午,陳啟於魏帝。是日,崩於晉陽,時年五十二,秘不發喪。 《北齊書.神武紀》高歡(496-547年),字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因祖父高謐犯法,移居懷朔鎮,成為鮮卑化漢人。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竭力調和漢胡關係,依靠鮮卑貴族和漢族高門,擴充政治實力。普泰二年(532),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擁立孝靜帝,建立東魏,遷都鄴城,專擅東魏朝政16年。次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追封高歡為獻武皇帝。在我眼中,高歡是一個性情中人,通俗的說是罩著小弟們的大哥,大混混。也是一個善於謀斷的野心家,入幕爾朱榮,起兵反爾朱兆,到功至開府,時機掌握的都恰當好處。更是一個好丈夫和父親。此時,又是天下三分而未統一,奇人奇事,未嘗不讓人唏噓。是時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聞之,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北齊書.神武紀》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世說新語》古語有言紅顏已逝,英雄白首。在各國流傳的史詩中,失敗和功業未成的英雄往往更讓人感慨,這就是所謂的悲劇情節吧。

北朝第一名將韋孝寬:因為玉璧防禦戰脫穎而出堂堂中華五千文明史,若論各朝各代將星,真個是燦若天上星辰,不能一一枚舉。吾之幸事乃列其中出類拔萃者,作其小傳,以聊我向來之願望。在名將如林的中國歷史中,有三人最讓我為之心醉,當年讀《二十四史》時,讀其人其傳,每每都是神而往之,一股熱情油然而起,彷彿已經身臨到了那個年代。三人中,中華名將各引風騷,最奇者當屬陳慶之,其人我已經做過一番介紹了,白袍鐵騎笑傲沙場,就不再多論了;最崇敬者乃是大唐開國元勳李靖李衛公,每次提到這個名字就充滿了神奇,絕世功勳蓋無後人能及,即論前人,若英雄如白起,霍去病,當猶未能及,不過好笑的是,李靖留給民間的倒是另外一種形象,《隋唐演義》中的李藥師,仙風道骨,而且還頗是風流,拐走了楊素府中的絕頂美女紅拂女,那段膾炙人口的情節,王小波的《紅拂夜奔》寫的也極是曲折好看,還有高陽的《風塵三俠》也有很多描述,總之李靖留給民間的絕對不是那種絕世名將的角色,倒是一種軍師或者名士的形象。不過民間也罷,正史也罷,比起陳慶之,兩人的知名度可是判若雲泥。不過這次不是講的李靖,不想叉的太遠。我最喜歡的卻是北朝名將韋孝寬,慶之雖奇,但功勳不著;衛公雖英,似乎傳奇性還不如韋孝寬。當初第一次看到《北史。韋孝寬傳》就不自覺的喜歡上了這個人物。不過一樣可惜的是,韋孝寬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同樣也很是一般,在民間流傳的名將中絕對找不到他的影子。很是可惜,不過如有幸看過《北史》或者《周書》,就知道這個人有多麼的了不得。韋孝寬在軍事所涉及的多項領域中,無一不是達到了頂峰,不僅能攻能守,而且是一個不世出的謀略家。善用謀略,在中國各個時代的名將中,當是箇中翹楚,以我觀之,無人能及;慣於使用間諜,北史有記載,只要是韋孝寬認為的假想敵人中,沒有一處沒有他的諜報人員,而且這些間諜忠心耿耿,從無有二心,韋孝寬的情報戰的能力無人能出其右。論防守,玉壁大戰被認為是軍事史中教科書般的防守案例,東魏之主高歡傾全國之眾以攻玉壁小城,用盡百般轁略,不能克城,最終無功而返,不久因玉壁之戰困惱而歿,間接導致了東魏即以後北齊的衰落;後以反間計謀害了北齊第一大將,柱國重臣斛律光,就直接導致了北齊的滅亡,應該說北周吞併北齊,韋孝寬當是首功;論攻堅,北周末年,國丈楊堅(隋文帝)欲自代北周而替之,導致了北周大將尉遲炯的叛亂,響應者四方,一時風煙四起,楊堅碰到了最大的難題,當時已經很可能解不開,但是楊堅爭取到了韋孝寬,隨後,韋孝寬以北周兵馬大元帥,節制天下兵馬,與統領百萬大軍的尉遲炯展開了決戰,三個月內蕩平尉遲,廓平宇內,為楊堅建立隋朝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這只是舉了幾個例子,韋孝寬一生的傳奇很難一筆道盡,從西魏(北周)初期在軍事上的被動,到後期並強齊,平南陳,統一天下,進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的多國時代,重歸一統,韋孝寬是全過程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其中的重要貢獻者。此等人物,能不為之列傳?

玉壁之戰:東魏和西魏實力扭轉的關鍵一戰

結語: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至公元589年隋統一的約半個世紀中,公元 542年、546年兩次東魏一西魏玉壁之戰前,在東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東魏在國力軍力上均佔優勢,在實戰中互有勝負;玉壁之戰後,原來最弱小最貧瘠的西魏,通過玉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在三方角逐中始終佔據著戰略主動,在歷次重大戰役中保持不敗紀錄,國力軍力後來居上,直至以其為基礎的北周又以北周為基礎的隋,終於取得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由此,可以見出玉壁之戰及玉壁要塞在中國古代史上之歷史地位和戰略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