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法院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展现叙州区法院40年审判改革之路。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成立于解放初期的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人民法院(当时名称为宜宾县人民法院)最初仅有13名干警,办公场所仅有民房数间,没有专门的审判场所。在那个特别的时期,为了起到震慑、教育的作用,法院审理案件多采用院坝、广场式公审公判。

叙州区人民法院于1981年有了专门的审判场所,审判桌上开始摆放表明审判人员身份的座牌,但环境依然比较简陋,法官的着装依然以改良的中山装(俗称干部服)为主。直到1984年,法官才开始在审判活动中统一穿着制服。当时的审判服为佩戴肩章和大檐帽的军警式制服。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图为:1983年法官着“干部服”庭审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图为:1984年第一次统一换装后的庭审现场,公诉人坐在法官旁边

法庭设施及法庭布局是一国司法理念、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从1985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文件,规范各级人民法院法庭布置,国徽、制式审判桌椅、法槌等逐步成为法庭的标配。对于诉讼参与人员座位的位置、高低、角度等,也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改变了过去审案法官与公诉人同在一张桌子上的情况。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图为:20世纪90年代庭审现场

自2000年起,人民法院对审判服进行改革,新式制服取消了大檐帽、肩章等元素,以胸前佩戴法徽作为主要标志。法官在开庭审理案件时着黑色法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推进,庭审直播、远程提讯等新的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刑事庭审实质化、家事审判等一系列司法改革新举措,在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树立起一座座崭新的里程碑。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图为:2017年,使用科技法庭开庭并直播的实质化庭审现场

叙州区法院审判场所、设施变迁的轨迹,烙印着岁月的痕迹,记载着司法进步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简陋到智能化,每一点每一滴的变化都是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成果,不变的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初心。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叙州区人民法院“叙法之声”全媒体工作室

欢迎分享转发朋友圈

人民法院报特刊刊发叙州区法院文章——初心不改 岁月有痕

点击查看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