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行醫

2018 年,學習去成為一個初年的專科大夫。

從協和的見習生、實習生,到低年資的住院醫生,總住院再到現在的腎內科專科醫生。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迷迷糊糊。有太多的知識令人好奇,也有太多的困惑難以回答。

換了角度在參與病人的醫療,更加頻繁的接觸大師和前輩們的高山仰止,也愈發感到自己經驗的不足,決策的稚嫩。

站在這個時間點上去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幾年做醫生的過程,對病人診療事無鉅細的操心自然帶來了一些體會,但是如果希望更宏觀的把握疾病的演進轉歸,希望在局勢不明朗時的決策分析能夠穩健,就深刻感受到,還是應該去深刻鑽研對疾病機制的認識。

事務性的工作,再繁瑣也總能解決,探索性的嘗試,再簡單也是充滿變數。自己過去幾年荒廢了很多時間,深感遺憾。也會在有的時刻,覺得事情多得做不完,睡眠不足,煩躁不堪,恨不得扔下一切。

過去的我就會去逃避和抱怨,向前輩和同伴傳播負能量。但是這一年也瞭解到老師們前輩們的不易,哪一個人沒有壓力爆棚的時候,哪一個人不用去平衡工作和家庭,哪一個人不會有身不由己的時刻,又有哪一個人是生而知之,不用一路學習求助的呢?

想明白這些,自己的抱怨也就少了些,對未來短時間的目標也就能看得些微清楚了。

咬咬牙,就再堅持堅持。

越寫越感覺像是年終小結,索性藉此感謝老師前輩們的指點和不放棄,感謝同伴們的協力支持。做成的事還是太少,學會的本領也仍然有限,面對逐漸鋪開在我面前的未知階段,心中惶然,唯有小心翼翼,邊走邊看。

大家說行醫行醫,估計指的便是在這無盡崎嶇小路的修行吧。

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家屬

從十四年前開始,我就努力學習成為醫生,正式持證上崗也到了第七個年頭。

看過了一些病人,也經歷了一些考驗,習慣了身披白衣出現在病人和家屬面前。

漸漸忘記了,我還有一個不變的身份,就是家屬。

過去兩三年,家裡人生病住院的次數也不少。有的是難以挽回的惡性疾病,有的是似無大礙卻著實煩人的慢性疾病,還有個別病因少見的疾病。

一直以來,我自認為面對病患時的易位而處我做得還可以。但是直到自己作為家屬,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家人的醫療過程中,開始作為被告知和談話的對象的時候,我才真的深刻體會到,病人家屬心中那份猶疑和慌張,傷懷與不捨。

於是能夠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家屬的不容易,甚至是那些不合理或看上去自私的要求。是啊,如果能夠留住最親的人,換了我,什麼代價我也願意,誰又不想讓自己的家人得到「最好」的呢?

令人唏噓的是,風險與收益,痛苦與康復,放手與陪伴,權衡之難,箇中糾結反側,有時會讓人徹夜難眠。

病人

今年的另一次值得紀念的經歷,是做了一回住院病人。

去年下半年,我開始頻繁的發作化膿性扁桃體炎,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每個月總有那麼一星期是發高燒輸抗生素的,搞得我總是擔心自己要得腎小球腎炎,天天注意看尿色;要麼就擔心自己吃樂松吃的要間質性腎炎,簡直是丟死個人。

於是下定決心,在三月初把扁桃體切掉。拜託了老師幫忙主刀,又找了同窗八年的兄弟麻醉,即便如此,臨上手術檯,卻還有些忐忑。

我完全信賴耳鼻喉老師的刀法和同學的手段,我只是對自己的爛命有些擔心,生怕來個困難氣道大出血什麼的。同事們都和我開玩笑說你要不要放個動脈血壓監測再在監護室備張床。

手術自然很順利,推完丙泊酚之後睡的那一覺非常解乏,再醒來就是在恢復室裡,麻醉科同學鐵著臉跟我說:

「夏老師你不能再胖了,管都不好插。」

我的扁桃體反覆炎症後粘連導致剝離不太容易,後果就是術後我足足喉嚨疼了三個星期,吃不了什麼正經東西,體重直線下降,走路都輕飄飄了。實驗室的小朋友們還要了我的一小塊扁桃體組織走,說是要做什麼「炎症指標的免疫組化陽性對照」。

手術的效果也很明顯,自此以後上感發熱遠離我已經八個月,當時掉的體重也都又漲了回來。想想上個月還和囑咐我減肥的麻醉科同學約了頓烤肉,不禁掩面。

雖然是個小手術,卻勞動了不少人,師長同事的關心,家人的照顧,對於身為病人的擔心、期待,甚至是無聊,體會更深。

小病如此,我也會有這些想法,更何況那些罹患重病惡性病的病人,他們的焦躁不安,希望和失望並存,當能更加體諒。

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團圓與告別

國慶假期,有機會回了趟老家探望父母。

父母是真的慢慢變老了,雖然行動都還算便捷,慢性病控制還算良好,但是精力,食慾都不比過去。早十年會覺得跟父母可說的沒那麼多,倒是現在,會喜歡和父母坐著有一搭沒一搭說些家常話,看一會兒電視。

這種閒適和放鬆,對於在大都市打拼的我們,顯得彌足珍貴;伴隨閱歷而來的那份淡然,更會將我內心的焦躁和不安消弭於無形。

母親的手藝依然會讓人吃撐,父親也依然那樣健談。母親喜歡拿著手機和 Pad 看網絡小說,以前被總被誘導著充值,現在也學會了看免費的。父親喜歡看電影,學會了微信支付後就買了網絡電視賬號。

對於想 WiFi 密碼都要半天的他們來說,雖然對新事物的理解和熱情不如年輕人,但是也依然努力想要去跟上新的時代,略顯笨拙,卻也實在可愛。

兒時的玩伴也一年多沒見了,約出來坐了坐,大家都各自忙碌,成家立業。難能的是,這幾個人一起長大,即便很久沒見,再相聚時依然是熟悉的。大家也沒有類似於同學聚會之類的寒暄和攀比,有的只是對兒時趣事的回味以及對彼此的關心。

西安城卻實實在在的和我腦海裡的印象很不一樣了。

地鐵縱橫,新樓林立。想去博物館找找舊時記憶,卻也發現陝博從小時候門可羅雀的樣子變成了網紅,回民街也從大家想要改善伙食時的第一選擇變成了令人敬而遠之的喧鬧所在。

白廟村口當年兩塊錢一碗的魏家涼皮已然開到了協和醫院門口,但也有更多給我的童年帶來果腹和滿足感的吃食,比如街邊架起爐灶大鐵鍋現炒的孜然牛肉夾饃,比如油炸的皮薄餡滿的韭菜粉絲菜盒子,再難尋覓。

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西安美食

回家自是團圓,中國人對家族凝聚的渴望和重視幾乎滲透進入了所有的傳統節日,除夕、上元、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既是脫胎於過去農耕時代對土地的依賴,也成就了中國人家族內普遍的互幫互助。

可是隨著社會和城市的演變,為了各自的追求,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去求學工作,安家於異鄉。團圓就變得不那麼容易,短暫的相聚過後,便要和生養自己的父母,一起傻過瘋過的玩伴,以及小時候看煩了的景緻吃膩了的食物,再次分開。

誰都是陪自己走了一段路,然後互相告別。

有時候會覺得,人生就是不斷從團圓到告別,再從告別到團圓。以前總覺得告別是為了下一次相聚,待到經歷過永別,才知道珍視每一次團圓的機會,是多麼的重要。

五味人間

最近又出現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從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到現在,人們在通過畫面領略各地美食的同時,也在回味自己的成長。烹飪自是為了生產美味,但是並非每一次出手都能盡善盡美,之前的探索和磨礪,遺憾和失敗,材料的變幻莫測,時機的轉瞬即逝,壓力和讚美並存,是每一個廚房裡打拼的人都要經歷的體驗。

生活,亦是一般。

我過去一直很苦惱,因為即便聽了很多道理,讀了很多故事,卻也總覺得難以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無法滿足身邊的人的期待,也不能輕而易舉地處理遭遇的事情,哪怕是件熟悉的小事,做到讓人無法挑剔,也覺得異常困難。

經歷了很多事情,看見了很多人生,才漸漸明白,人間的事,便如同食物的調味,能夠把握方向,卻難以精確控制,每一次新的嘗試,每一回新的考驗,每一個新的機會,都會帶來無限可能。

有時候事情發展的趨勢不如同我們所想,結局苦澀難忍,有時候無意間堅持的小事卻也能生出美好的結果,讓人欣慰。

箇中過程,煩惱和痛苦,興奮與快樂,遺憾同希望,枯燥並堅持,酸甜苦辣,雜陳五味,又是隻有自己才能體會。學會不動波瀾地接受這一切,與世界跟自己講和,才是我們漫長而豐富的修煉。

畢竟,這五味人間,人生百態,是很值得用心過活一回的。

2018,一位協和醫生的年終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