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在他們的世界裡父母是最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人。

有一則很火的視頻,曾在網絡上流傳,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羨慕。

一個媽媽故意從孩子碗裡,夾走了一片香腸。

孩子並沒有哭鬧,反而淡定地拿起勺子,把碗裡剩餘的香腸都給媽媽。

“香腸很好吃,只要媽媽喜歡,我願意全給你”。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刷微博時,被一個搞笑貼暖到。

兒子和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突然把腳伸過來,兒子就很自覺地掀起自己的小毛衣,讓媽媽的腳伸進來,給媽媽暖腳。然後,像藏了一個寶貝似的,輕輕地拍了下。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既然當不了媽媽的貼心小棉襖,那就當個“貼腳暖寶寶”~

之前一個“地鐵小暖男”也走紅網絡。地鐵上,每個座位都坐滿了人。一位阿姨帶著小寶寶上車後,和媽媽坐在一起的小男孩主動讓出座位。

後來,男孩媽媽說自己很困,小男孩就走到媽媽旁邊,把手墊在媽媽的頭下面,還幫媽媽揹包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這些畫面,有的讓人會心一笑,有的讓人暖意滿滿。但無論是哪一種,它都是孩子對父母沉甸甸的赤子之愛。

所以,即使生活艱難、工作煩心,也請多一點耐心,在孩子無論被怎麼吼、怎麼兇,他們都愛我們的年紀裡,請給予他們同等的這份幸福。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他父親為了幫他改掉習慣,給他拿來一包釘子,要求他每次發脾氣前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第一天,小男孩釘了37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每天釘的釘子不斷減少。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父親,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 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

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

“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小孔,柵欄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像釘子在人們心中留下小孔一樣的傷口。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傷口好了傷疤還會在。”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發脾氣的故事,同樣也適用於父母。

對孩子發脾氣就像釘釘子,事後跟孩子說聲對不起,感覺事情就過去了。但糟糕的是這會給孩子帶來長期不好的影響。

在商場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母親帶著孩子吃飯,孩子不小心把菜灑在了衣服上,手忙腳亂地母親一面著急地清理身上的狼藉,一面煩躁地指責:

「不讓你亂動,偏不聽話。」

「你看看你的衣服,全都髒了。」

「這飯還怎麼吃?」

母親一邊訓孩子,一邊拉扯孩子把外衣脫掉。在整個過程中,孩子變得異常安靜,任由媽媽擺佈,滿臉無措與淚痕。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往往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身體、表情、聲音的傳遞,尤其是較小的孩子。他們會通過觀察來判斷爸爸媽媽是否生氣。

或許,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只用了1分鐘,但傷害卻可能很大。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道理都懂,可就是

忍不住吼,怎麼辦?

我們常常講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做平和父母多麼重要,很多家長也明白,甚至常常告訴自己有脾氣要忍住,但還是會被負面情緒所困擾,即使事後後悔、反思,依然改不了發火的習慣。

所以說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我們家長情緒的問題。

其實我們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調試的,既然知道了大腦的運用習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第一步:舒緩怒火

當我們再次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責罵,甚至是動手的時候,可以試試以下方法緩解怒火:

深呼吸

當我們察覺到情緒快要爆發時,可以提醒自己深呼吸,給自己5秒鐘的時間感受呼吸,呼吸可以緩解自己的緊張神經。

給自己緩衝情緒的時間

當我們想要責罵孩子的時候,可以暫時轉移下注意力,讓自己生理上緊張、氣憤的情緒得以緩解,例如喝杯水、暫時離開事發地等方式。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第二步:覺察自我

這段時期,我們要讓自己學會用沒有傷害的方式,表達情緒。

隔離

當我們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和愛人有衝突,對方都很激動的時候,為了避免情緒爆發、衝突升級,可以選擇給雙方一個獨處的機會,時間需要長一點,比如半個小時左右,這個期間自己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整理一下思緒,讓自己不會一直處於混亂中。

記錄感受

脾氣不是無法改變,是可以控制的,那麼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就是覺察,而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的方式,它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


其實,你並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第三步:清晰表達

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比如我們提到的寫作業不認真、玩手機超時、賴床遲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還不一定相同,但不變的是,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正確處理。

就事論事

當我們回到理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和孩子就事論事,不是一頓嘮叨和抱怨“你怎麼又玩手機,上次就和你說過,你今天晚睡起不來,明天會影響上課效果“……我們應該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看到的問題,不夾雜情緒和埋怨,堅定而平和地說:我看到你玩手機已經40分鐘了,你打算什麼時候結束?

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們給的信息太多,又是發脾氣、宣洩情緒,還有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話是氣話,哪句話是要求,所以如果你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

請清晰、明確地傳達你期待他做什麼,而不是一直說不做什麼

過馬路的時候,你不要亂跑 VS 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你緊緊拉著媽媽的手

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睡覺 VS 我們約定的是10點之前睡覺

用後者的方式說話,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為的導向,而不是隻記得媽媽一直髮脾氣。

曾看到有位媽媽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堅持不發脾氣的這段時間,孩子變得快樂和平靜,我也更加輕鬆,不再後悔和自責。現在我充滿自信:我瞭解我的孩子和我自己;我瞭解如何更加有愛和有耐心;我相信以後會更好……

2019,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從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與接納的心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