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正在湖州知府任上的蘇軾接到了弟弟蘇轍從南京寄來的一封信。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蘇軾畫像

從這封信裡,蘇軾得到了一個讓他五雷轟頂的消息:御史舒亶等人從他的詩作裡找出了許多所謂"譏諷新政"的句子,在宋神宗面前狠狠告了蘇軾一狀,惹得宋神宗大怒,朝廷派來逮捕他的欽差已在路上,讓他早做準備。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一向自詡足智多謀的蘇軾當機立斷——不幹了,請假回家。

被人陰了,不趕快想辦法扳回局面,反而一躲了之,蘇軾這一招著實有些滑稽。

但是,事情既然發生了,躲總歸是躲不過去的,沒過多久,蘇軾就被扭送京城,關進了御史臺的天牢裡。

這就是宋朝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起"文字獄",因為發起者是御史,而御史臺又名烏臺,所以這起案件就被稱為"烏臺詩案"。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從漢代起,御史臺便又稱烏臺

倒黴的靶子

蘇軾作為一代文豪,在當時已經是名動天下。按理說,在宋朝這個文治天下的時代裡,像他這種人,即使不被重用,至少也能優哉遊哉、風平浪靜的度過一生,平時吟吟詩、寫寫字,生活不要太愜意。

然而,蘇軾偏偏就被抓了,在監獄裡一蹲就是半年。在這半年裡,幾位御史反覆審訊,搞得蘇軾狼狽不堪。在坐牢期間,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獄中寄子由》),可見心裡壓力之大。

實際上,在入獄後沒多久,蘇軾就很痛快的招供了,承認所寫的個別詩作中——諸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戲子由》等——有譏諷新政的寓意,認罪態度算得上十分良好。

但即使這樣,宋神宗依然不罷休,指示這些御史:繼續追查,務必找出所有的涉案人來!

這就有些值得玩味了:詩既然都是蘇軾寫的,又何來的涉案人呢?

要搞清楚宋神宗為何對這件案子如此窮追猛打,就要從數年前的"新舊黨爭"說起了。

宋神宗還是皇太子時,就有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為此,當他即位後,立即任用王安石等主張變法的大臣,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但從商鞅開始,凡是變法就必有阻力,這次自然也不能例外。在這次變法中,反對派的領軍人物就是我們熟知的破壞水缸小能手——司馬光。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在變法中,司馬光一直是王安石的頭號政敵

需要注意的是,司馬光並不是反對富國強兵,主要是與王安石在變法內容上存在分歧。簡單地說,王安石主張富國要靠開源,提高政府財政收入;而司馬光認為當時的問題在於政府開支過大,需要節流。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政見在當時各有其擁護者,於是,以這兩位名臣為核心,一場"新舊黨爭"就此掀開帷幕。

在這場黨爭中,司馬光的陣營內集合了一大批極有影響力的名臣,當時的文壇領袖、蘇軾的恩師歐陽修便在其中。在老師的影響下,蘇軾自然也積極奔走呼號,反對新法。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歐陽修雕像

看到這麼一個後生小子也跳出來反對新政,王安石憤怒了:我收拾不了司馬光、歐陽修,我還收拾不了你?!

於是,王安石便安排手下的御史上書彈劾蘇軾,蘇軾也很知趣,一看事情不妙,便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上書自請外放,隨即離開京城,到了杭州擔任通判一職。

當時,蘇軾雖然以詩詞文章名聞天下,但在權利場上還是個小人物,他的離開,對這場黨爭的勝負並沒有什麼直接影響。在守舊派的攻擊下,王安石退隱,變法派一度失勢,但在元豐二年,宋神宗又重新啟動新政,變法派的勢力再次崛起。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宋神宗的反覆動搖,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就在這一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看到變法派再次得勢,蘇軾的心裡自然不是滋味。

於是,藉著給宋神宗上謝恩表的機會,蘇軾夾槍帶棒,著實的發了一通牢騷:我已經老了,跟不上朝廷裡這些新貴的腳步,幸虧皇上仁慈,看我老了不會惹事,大概可以管理好湖州的一方百姓吧!

這話雖然看起來謙卑,但在變法派看來就扎眼的很了:你老了不會惹事,那意思就是我們在惹事唄!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蘇軾在這種敏感時期跳出來,簡直就是主動送上門當靶子。由此可見,蘇軾雖然詩詞歌賦是超一流,但在搞政治鬥爭上面,估計也就是個幼兒園水平。

自從蘇軾被抓之後,這些御史大肆羅織罪名,找出了一百多首所謂的"諷刺詩",並牽扯出了二三十名守舊派的大臣,擺出一副要把蘇軾置於死地的模樣。

但蘇軾畢竟是名人,自從他被捕入獄後,許多大臣都上書為他求情,就連王安石都替他說話:

"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宋神宗心裡也很明白,像蘇軾這種人,懲辦一下是可以的,如果真要殺了他,傳出去也太不像話,說不準在歷史上還得留個罵名。

於是,宋神宗就坡下驢,在這一年的臘月二十九日下旨,將蘇軾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一職。

逆境出神作

在新年到來前得到這麼一個下場,蘇軾的心情恐怕痛快不了。但不管怎麼說,至少保住了一條命,於是,元豐三年二月,蘇軾收拾行裝,走馬黃州上任去也。

黃州,就在如今的湖北省黃岡市一帶。在宋朝時,這裡可不是什麼"高考聖地",而是一個相對偏僻閉塞的地區。

初到黃州的蘇軾,無房無地、缺衣少食,加上蘇軾這個團練副使只有空銜,只是一名被黃州府代管的"犯官",除了些許實物之外並無俸祿,過得自然十分清苦。據史料記載,為了生活,蘇軾在黃州城外開闢了50畝坡地,並修建了幾間泥瓦房安居下來。由於這片坡地位於黃州城東門外,"東坡居士"這一雅號也就從此被傳開了。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如今黃岡市仍有蘇東坡紀念館

終於在黃州城安頓了下來,蘇東坡開始了一段真正意義上的耕讀生活。

他在這片土地上耕種莊稼、修造魚池、種植樹木......累的腰痠背痛,面色憔悴;老天爺不下雨,他急的團團轉,忽然天降甘霖,他才能睡上一個踏實覺;閒暇之時,他不是與農夫攀談,就是遊覽黃州周圍景色,在赤壁故境發懷古之思......這些生活的片段,都被蘇東坡記錄在了他的詩詞當中,一直流傳至今。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赤壁賦》等名作都是蘇軾在黃州時寫成的

然而,作為一個"一生襟抱未曾開"的文人,在黃州閒住的這段日子,雖然曾有片刻歡愉,但總歸是鬱悶滿懷的。於是,就在元豐五年的寒食節裡,蘇軾吟成五言詩兩首,並飽蘸濃墨,一筆寫就了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寒食帖》局部

我們可以看看這篇《寒食帖》中記錄的詩句:

其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蘇東坡當時的心情恐怕並不像他自己所說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般灑脫,更多的是報國無門、前途無望的憤懣憂鬱之情。

在這本《寒食帖》中,蘇東坡將這種鬱悶之情傾吐而出,以至於後人在觀賞這部法帖時,雖然時隔千年,依然能夠體味到這位文壇巨擘、書法大家心中所懷有的那種難以言說之情。

《寒食帖》雖然得享盛名,但畢竟是蘇東坡的身後事。在此之外,蘇軾在黃州所留下的另一樣神作,就是以他的名號所命名的美食了。

蘇軾愛吃、會吃,在當時就相當有名。在宋朝人的筆記中,有許多關於蘇東坡與美食之間的故事,南宋時朱弁所著的《曲洧舊聞》中就記載過蘇東坡與人論食的趣聞。

在民間流傳的故事裡,蘇東坡在黃州留下了諸如"東坡餅"、"東坡羹"等種種名吃,但其中最有名的,就非"東坡肉"莫屬了。

關於東坡肉,據說是起源於蘇東坡家鄉眉州的美食,隨著蘇東坡外出做官,也將這道菜帶到了全國各地。蘇東坡著名的《食豬肉詩》中這樣說: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雖然這首詩頗有打油意味,然而能將食譜寫成詩,這恐怕只有蘇東坡這種既有文采又熱愛美食的人才能做到。在貶謫黃州的五年間,這道美食,也許就是心灰意冷的蘇東坡為數不多的慰藉之一了。

宋朝的一場“文字獄”,卻逼出了千古流芳的書法和美食!

▲東坡肉

怎麼樣?你要不要也來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東坡肉,在這個寒冷的冬夜裡,讓它溫暖你孤獨的腸胃和靈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