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點文字丨人間最美是唐詩(十八)

《尋西山隱者不遇》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憶點文字丨人間最美是唐詩(十八)

註釋:

  • 茅茨:茅草蓋頂的屋子,指陋室。
  • 巾柴車:巾車是指有篷之車,柴車是指破舊之車。
  • 差池:原意指參差不齊,這裡指因此來彼往而錯過。
  • 仰止:原意為仰望,後引申為仰慕。
  • 及茲:來此。
憶點文字丨人間最美是唐詩(十八)

直譯:

高山絕頂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為了尋訪隱者而攀登三十里來此。然而敲門卻不見僮僕回應,窺看卻見空蕩蕩的只有几案。那隱者倘非駕著簡陋的馬車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釣了。前後錯過,不得相見,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時新雨滋潤得草色青青,晚窗下傳來松林的風聲,此來正趕上這般清幽到極處的景觀,也就足夠滌盪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賓主不能相見盡歡,也獲得了不少清淨的禪理。興致已盡後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隱者歸來呢?

憶點文字丨人間最美是唐詩(十八)

賞析:

此詩寫尋隱不遇,興盡而返事。《世說新語》中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然而丘為分明沒有王子猷那麼豁達,一開始他還是頗為遺憾的,所以說“黽勉空仰止”——我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隨即他感受到山間“幽絕”的氛圍,也即感受到了隱士生活之趣,從而“頗得清淨理”,心情才終於平和下來,感覺這一趟並沒有白跑,從而“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所以這首詩就總體而言,是抒發詩人對隱士生活的嚮往。隱士雖居“茅茨”,卻身在“絕頂”,大有俯瞰蒼生之意。他或者乘車出遊,或者垂釣溪邊,顯得是那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照裡”的“幽絕”景緻,契合自然,實足令人歆羨。詩人來訪,雖然沒有見到隱士,最終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隱士之趣,所以才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憶點文字丨人間最美是唐詩(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