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典籍上看到道家服食術,認為服食可長生,可駐顏,可返老還童。比如“服食可填精補髓,腸化為筋,萬神具足,五臟盈溢,髓實血滿,發白變黑,返老還童,行如奔馬”。《列仙子》雲赤松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發覆出。《神仙傳》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年。《抱朴子》雲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手上車弩。任季子服茯苓一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彰,不食谷,面生光。
以上等等,古籍記載非常多,大多數意見都認為長期服食可白髮轉黑,容顏不老,臉上生光,長壽駐顏數百年等等,而現代人則基本認為這些基本屬於誇大其詞,那麼服食術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是否也能夠通過服食而容顏不老呢?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個概念,服食是不能長生不死的,但能長生駐顏。當然,這裡說的是服食藥材,而不是外丹,早期古代外丹術的目標願景是可以白日飛昇,這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
只是外丹術自古神仙絕不輕傳,煉製也極為艱難,當年黃帝煉製也失敗數次才成,後世於是不再走肉身飛昇的路子,改為修煉陽神脫殼,放棄肉身。道家外丹黃白朮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中國古人煉丹術,最終失敗,宋以後,煉丹術全面衰落,其有用的知識和技術,被歷代醫藥學家所繼承和發展,推動了中醫丹藥的發展。清代師成子著《靈藥秘方》,集丹方三十個,是道教晚期的珍貴醫學。
所以我們不能討論外丹服食,只來說說服食藥石草木。
服食想要達到容顏不老的效果,必須同時辟穀與服氣,若是能完全辟穀加服食,則可到70歲仍看起來像是青年。若一邊吃五穀肉食,一邊服食,可補身體,但很難達到駐顏長生,因為五穀肉食的氣雜,雖可養人,同時也會壞人的形骸。不過能夠長期堅持服食的話,也能很大的改善人的身體,讓人看起來顯得年輕許多。
服食之術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單純,不可雜,比如數年只服食天門冬,或者數年只服食地黃,而不可弄一堆的藥放在一起,因為越是單純,則藥效越專一,長期堅持之後,可讓某一個臟腑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效果,若是雜亂了,就比較難見效。
比如長期服食天門冬,可一天天的增加肺水,肺水得以充足,則可下降生液入腎中,腎水得以補充,則可再生肝,肝再生心,如此五行循環相生,力量都來自於最初肺水的灌溉,這叫做集中優勢兵力。
古人服食主要分為金石類與草木類,金石類比如鐘乳石,雲母,硫磺,雄黃等等,其氣彪悍,主要是補陽點火,讓陽氣衰弱者命門之火變旺,從而脾胃轉強,氣血漸旺。其代表方劑就是五石散,在魏晉時代特別流行。由於服用五石散後不能吃熱的食物,以免讓石氣暴發,所以又叫寒食散。
服食金石類藥物雖然見效迅速,但是副作用也相當明顯,這些醞釀熱力的藥物一旦服用多了,在體內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你想指望他慢慢的釋放熱力它可沒那麼聽話,突然熱力暴發,人就輕則全身發熱,身上生瘡,重則暴斃而亡。這就是所謂的“石發”,自古以來死在這類丹藥手上的不計其數,包括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皇帝。
到了唐代,就很少有人服食五石散了,改服鐘乳石,這樣就來得比較緩和一些,不過服鐘乳石而病死的也不在少數,包括大名鼎鼎的韓愈。
因為鐘乳石性溫,服後令人陽氣暴增,飲食大開,脾胃強健,但時間久了,這種熱力累積一樣會暴發,長期服食會導致體內熱火爍陰,最後不免陽盛陰虛而病。
其實這就是隻重視補陽,而忽略滋陰的後果,道藏典籍裡記載有以滋陰解毒之補陰藥來制這些金石類養陽的方法,可令金石陽氣之熱毒解去而獨留溫和藥力,讓人年老而不衰,白髮轉黑。不過這其中的度比較難把握,陰陽之間的平衡普通人很難判斷,所以服鐘乳石只有在陽虛嚴重的情況下,以完善的製法,配合滋陰藥來服食,病癒後立刻停止方為穩妥。
當然,如今真正的鐘乳石也難碰到了,選石也是很複雜的活,需要尋找鐘乳石的乳頭部分,中空白淨光亮者,所以現在服金石類藥物的人基本沒有了。
再說草木類藥物,包括天門冬,地黃,黃精,枸杞,茯苓,蒼朮等等,這類藥比起金石類藥物來說要安全多了,基本沒有什麼危險,所以自古服食之人可得長壽而無危害。
比如天門冬的功效,清金化水,讓肺清涼水潤的同時,還可以降心火,不至於因熱而化痰。由於肺主皮毛,肺水充足的同時,人體皮膚裡面的水分也會逐漸充裕起來,書中記載,能美白淡斑,長期服用可光彩照人。藥王孫思邈說要想不怕冷就服天門冬,就是天門冬的補肺水隔絕皮膚內外的作用,可謂神奇。
只是天門冬過於寒涼,陽虛之人服了之後立馬就會拉肚子,所以要圖緩慢見功,一般就改服黃精,沒有天門冬快速,但卻來得溫和,沒有太大涼性,只是脾不太喜歡溼氣重,所以黃精一定要配茯苓服用,不可單用。
至於地黃,則是單純的入腎,補腎水,天門冬與地黃,分屬於上下,天門冬在上面補肺水,地黃在下面補腎水,由於肺腎同源,所以古人也喜歡將這兩個藥同時用。地黃性重,下沉之力重,所以容易入腎,腎水充足後,肝血就能得到滋養,肝中藏血,所以地黃能補血之液,女人陰虛貧血的,地黃是主要材料。
只是地黃與天門冬一樣,也是寒涼之物,服後也容易拉肚子,除非是陰虛且經常便秘之人,所以腎氣丸中將地黃做成丸藥服食,丸藥性緩,涼性就會減輕。
但凡是滋陰補液的藥材,更適合陰虛偏熱的體質才能服用,常人如果要服用,只能一邊辟穀一邊服食,因為辟穀後,脾胃不需消化食物,所以陽氣偏旺,且腸中無物,不會拉肚子洩元氣,所以辟穀之人最適合服食這些藥材。
這真是道家智慧與經驗。
若不想辟穀,又想要服食的效果,可將這些藥材熬成膏,注意熬製的時候都不可見鐵器,然後在臨睡前服食一杯熱的,即可潤腸通便,又可得服食之效果,只是需要長期堅持。
至於選擇什麼藥材服食,需要結合個人的體質,若是肺火旺,皮膚易發紅,易上火可選用天門冬,若是腎陰虛,盜汗,咽乾乏力,以及貧血的人則可選擇地黃,若是陽虛便溏,脾胃差,怕寒涼的人可選用黃精。
以上三味藥,都需要配合茯苓服用,若是能結合補骨脂,芡實,蓮子,就更加不怕寒涼了。至於這三者的味道,黃精最好喝,天門冬其次,地黃最難喝。黃精性平和屬於食物,而其他兩者則屬於藥。
單獨服食茯苓,也是可以的,可去脾溼,只是味道不怎麼好,服食蒼朮,氣味極其沒法接受,可做丸藥。
服食黑芝麻與枸杞也是可以的,比較好吃,黑芝麻可入肝腎,且適合當早餐,只是效果不如天門冬黃精地黃來的迅速。
閱讀更多 禪的體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