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清脆的鼓乐声,放开嗓子的大吼声,不断传来的鼓掌喝彩声……小山村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社火庙会,《大拜寿》《麒麟山》《大登殿》等秦腔剧目在山村的老戏台精彩上演,戏院中聚满了前来看戏的男女老少。

这是农历六月份临潭县石门乡草山行政村草山村演出秦腔的场景,由于是村里的传统习俗,这样的演出年复一年地进行着。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草山村变了很多,房子新了,腰包鼓了,私家车多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村里那个老戏台,还有村里良好的传统和习俗。

据策划演出的导演说,老戏台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太狭小了,三五个动作演员演出就转不过身,只有简化演员才能有效演出。

老戏台虽然狭小,但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矗立在村子中央,看着村里的发展变化,体会着村民的喜怒哀乐,接纳着村里一年又一年的演出。

老戏台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草山村位于临潭县东部的大山深处,海拔2800多米,地势陡峭,耕地稀薄,道路难行。

村里的先祖们来到这里,为了生活,把荒芜的草地、林地开垦为耕地,在这里生存并定居了下来。

由于村子周围草场面积大,草质资源丰富,先祖们又养起了牲畜。马、牛、羊等牲畜的饲养,使这里成了典型的高山半农半牧区。

由于村里水源不足,农作物完全靠天种植。天道顺利雨水适量的年份,农作物收成就好。遇上大旱大涝的年份,农作物就没有多少收成。正因为靠天吃饭,村民们尊重自然、崇尚天地的习俗比较浓重。

村民们在这里一度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村里的人们过得闲适自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自给自足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村民们的需求。尤其是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们觉得精神无所寄托。再加上村民们崇尚天地的习俗,在村里盖戏台的计划就形成了。

请来了专业工匠,依靠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草山村的老戏台于1984年建成。

老戏台是土木砖瓦结构的,戏台虽小,但一应俱全。前场后场,雕梁画栋,非常壮观。老戏台是村子里最“高大雄伟”的建筑物,是当时能工巧匠的杰作。

为了丰富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了给全村祈福保平安,村里的老戏台上每年农历六月和正月都要演出,演出剧目大多是村民们自导自演的古装秦腔大戏。为了热闹气氛,近几年也演出一些民族歌舞。

由于草山村海拔高、地势陡峭、交通不便。看大戏、逛庙会便是先前村民们最大的精神追求。

在临潭县东部石门乡、王旗镇、新城镇一带,各个村子大多都建有戏台,每年夏天,这些有戏台的村子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唱大戏,即当地人自行举办的庙会。

以前举办庙会大多是为了祈福,各村的村民除了在自己村的戏台前看大戏之外,还在不同的日子里到别的村子去赶庙会。

庙会的举办促进了村子之间的人文交流,也促进了未婚男女谈情说爱谈婚论嫁,更为丰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交融和促进作用。

如今,临潭县东部举办庙会唱大戏的活动每年依然举行,但传统的“祈福”功能逐渐被弱化,现在的庙会已经成为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物资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草山村的老戏台是临潭县东部众多举办庙会活动的一员。老戏台以及每年的演出活动,在极大地丰富了村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了村里外出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标志。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小山村正在发生大变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虽然有点夸张,但这是草山村以前真实的生活写照。当时,村里二牛耕田、上山下山步行、煤油灯照明是生活常态。

当时,村民们靠山吃山,生活基本能自给自足。自己种的粮食磨成面粉后可供吃饭,自己养的牛可以耕田、可以挤奶,自己养的猪、羊可以作为肉食品,而且自己种有蔬菜和瓜果。

因为常年生活在一起,村里的民风淳朴,左邻右舍都很友善,谁家有事都会相互帮忙,谁家发生了大小事情也能相互知晓,全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现在社会虽然发展进步了,但村里淳朴的民风一点也没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村里通了电、有了网络,村民们用上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村里引来了自来水,耕地用上了简单的机械,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也通到了村里。

由于经济市场不断开放,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刚开始,少数村民外出务工挣了钱,填补了家庭收入。慢慢地,村民们挣钱的门路广了,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有些务工的村民还当起了小老板,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去挣钱致富。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村民们有了积蓄,村子里的住房逐渐都被翻修,以前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村民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外出代步确实方便了许多。

由于外出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呆在村子里务农的人就逐渐减少了。有些耕地种了一些当归、柴胡等经济作物,有些比较难耕种的耕地也就渐渐荒芜了。虽然耕地劳作的村民越来越少,但是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却越来越高。

每逢农历六月十五日草山村庙会到来之际,由于村里能唱秦腔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唱秦腔的戏班子都从平凉等地请到村里来唱大戏,在老戏台唱完戏后,村民们都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戏班子演员。

由于党的好政策落实和村民自身的不断努力,小山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大变化,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好政策带动山村新发展

党的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近年来,通过政府各种项目的实施带动,草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草山村实施了游牧民定居项目。全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屋里面换了新门窗,房屋外面砌了砖墙,达到了“住有所居”的目的。同时,对村里的老戏台也进行了适当维修。

2014年,草山村实施了风貌改造项目。全村的住房门面外搭建了玻璃暖房,对房屋外墙面进行统一的颜色改造,使村民的住房更加舒适。

2018年,草山村对老旧饮水设施进一步改造提升,完全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问题。

2012年以来,甘南州人社局把草山村作为联系帮扶点,进行了多次结对帮扶,通过修整道路、技术培训、定点帮扶等方式切实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

如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了草山村,免费义务教育、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解决了村民们的诸多现实问题。

草山行政村村主任王刚说:“这几年,由于党的好政策不断实施,使得草山村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草山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由于村子地处半山腰,地理位置相对较差,相比公路沿线的村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村子的居住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村里的道路还需进一步修整,村民的总体收入还有待提高。草山村要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上级部门和村民自身共同加一把劲。”

“村里的老戏台是我们这一代人盖起来的,它丰富了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村里人记住乡愁的标志性建筑。”谈及村里的老戏台时,王刚说,“老戏台其土木结构极易腐蚀,历经多年风雨的洗礼,还有几次地震的破坏,虽然维修过几次,但还是有些破损,现在的老戏台被确定为危房,亟需修缮。”

草山村的老戏台历经沧桑,见证了村里的发展进步,见证了村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年一度的社火大戏在老戏台上演,一年一年村子不断发展进步。老戏台每年都演绎着新生活。

日前,甘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及《甘南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编制座谈会相继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草山村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指明了新方向。相信未来的草山村一定会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

本报记者:王满辉

审核:尹党周

草山村:老戏台演绎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