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诗人,曾奉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他是南宋诗人,曾奉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和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等中、晚唐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浅显易懂,妩媚清新,自成一家。他同时又是南宋名臣,曾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宋孝宗赵昚乾道六年奉命出使金国。当时,南宋刚刚遭遇北伐失败,与金国签订了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交换国书的礼仪,赵昚曾为此感到后悔。因为在隆兴和议之中,金国和南宋被确定为叔侄关系,宋孝宗赵昚深感屈辱,想在受书仪式上挽回一些尊严。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赵昚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等职,充任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赵昚不许。临行前他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意思是这次派你出使金国实在是迫不得已,并让范成大做好当苏武的心理准备。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的迎接使者仰慕范成大的名声,以致效仿他戴巾帻。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完颜雍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一直跪着要献上国书,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范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范成大任建康知府,至淳熙十年离任。在建康任上,"秦淮调拨军储米20万石赈济饥民","将富余的财政收入为下户代缴秋苗和丁税",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作为南宋名臣,他的一生不免几经宦海沉浮。在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国家众多的大好河山,这一方面加深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报答江山社稷的抱负;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作为诗人的视野。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他的饱览山川是与“许国”的抱负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为了“许国”,他才经受了“三方皆走万里”的艰苦旅程。他的诗作虽然没有陆游的名气大,但也有许多名篇佳句,光照千秋。摘录几首供欣赏。

《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当选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望乡台》: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

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风止》:

收尽狂飚卷尽云,一竿晴日晓光新。

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好作春。

《忆秦娥》: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留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满江红·千古东流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春晚

阴阴垂柳闭朱门,一曲阑干一断魂。

手把青梅春已去,满城风雨怕黄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