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自斷臂膀,殺了馬謖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形勢大好,連得三郡,但魏軍統帥變為司馬懿之後,親率大軍往街亭而來,為了保護糧道,街亭是重中之重,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自告奮勇要守衛街亭,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當中卻折射出眾多複雜的問題,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僅僅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嗎?

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那這個就沒有法做了。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有多少將軍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對於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而且,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馬謖可以採取其他各種方式,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不想殺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馬謖在監獄裡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成了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

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第二點,馬謖是人才。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而且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一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是“深加器異”,非常地器重。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為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做事的風格就是事必躬親,每個事情他都要親自去打理的,沒有時間聊天,不是閒人。怎麼會和馬謖一談就談一天呢?說明馬謖這個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而且也有證據,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得很遠。分別的時候諸葛亮拉著馬謖的手說,兄弟啊,我們都策劃了好幾年了,也談了很多的想法,現在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話說吧,更好的主意給我出吧?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就是你要讓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才有

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馬謖沒有這個建議,我估計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是至少說明馬謖還能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用的人。

第三點,馬謖有威望。據史書記載,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眾為之垂涕,十萬人哭了,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哭了。說明馬謖這個人在群眾中是有威望的。是親信,是人才,有威望,諸葛亮不想殺他。

這個問題,蔣琬也問過諸葛亮。馬謖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就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流著眼淚,又一次哭了,留著眼淚說了十六個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就是說,現在天下大亂,四海分裂,戰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停止下來的;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如果把軍法給廢了,請問我們用什麼,我們憑藉什麼,我們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那麼根據諸葛亮的這一個回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就是:諸葛亮殺馬謖,是為了依法治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