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危害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容忽視

塑料的發明,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球塑料年均增長率保持在

8.5%。到2016年,全球塑料產量達3.35億噸。我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和使用大國,且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十分巨大。

然而,塑料在使用後,一部分由於收集處理不及時而進入環境,發生破碎、降解,給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帶來嚴重環境汙染。近年來,我國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檢測出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危害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容忽視

海洋微塑料究竟是什麼?其危害何在?該如何防範、治理?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長期從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方面研究。她介紹,學術界和管理者普遍認同,微塑料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在各種海洋介質中均有存在,包括生物體。

據自然資源部報道,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樣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今年初,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君等人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開展科學考察。他們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樣本,用顯微鏡觀察時,也發現有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

根據全球科研人員的實地調查發現,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

“不管是水體還是沉積物,從海表到海底,以及海洋沉積物中,都發現微塑料的存在。”

王菊英表示,2017年他們實驗室開展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約76%的魚類腸道、消化道都檢出有微塑料。

不過王菊英指出,微塑料是一個新型環境問題,當前研究仍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包括監測方法的標準化。目前,微塑料分析方法尚不統一,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並不強。對此,學術界正在努力推出相應的標準化分析方法。目前,在大部分微塑料對生物體影響的實驗室研究中,其濃度都高於實際環境濃度。而從非常高的實驗室加標濃度外推實際的生物效應,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與大型塑料一樣,海洋微塑料對地球生態環境也有負面影響。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通過食用海產品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王菊英認為,關於微塑料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其潛在影響不容小視。因為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顆粒,還能繼續分解為更細的顆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需要格外關注。

“它們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後,會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其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其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王菊英介紹。

微塑料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2016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將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問題等同於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相關國家和環境組織還出臺了行動措施和法規。

海洋微塑料危害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容忽視

中國是最早頒佈限塑令的國家之一——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袋。此外,國內相關海洋環保法律法規、條例、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也要求加強塑料陸源入海汙染防控,嚴控塑料垃圾入海。

王菊英表示,國內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有效減少了陸源和海源垃圾輸入,固廢特別是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也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垃圾入海。

就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而言,歐盟30%,位居第一;中國25%,位居第二。而世界平均回收利用率是9%。“因此,中國在固廢回收利用的相關措施上還是較為有力的。”王菊英說。

近期實施發佈的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旨在進一步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塑料垃圾入海的輸入。科技部則啟動了重點研發專項,專門針對海洋微塑料的來源、分佈和防治技術開展研究。相關部門也從2007年起實施業務化海洋垃圾監測,並於2016年開始監測海洋微塑料。此外,我國還積極提升公眾意識,轉變公眾消費方式,降低一次性消費製品使用率。

王菊英表示,今後將從研究方案、加強監測、科學評估、社會參與、宣傳教育以及國際合作等6方面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治;並應加強海洋垃圾監測,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佈規律,開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更加科學地評估海洋垃圾的環境影響,特別是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另外,還要加大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支持力度,加強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公眾參與,轉變消費方式;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國際進程,積極推進全球海洋垃圾治理。”王菊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