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岁成名,23岁创办女子学校,功成名就后却选择皈依佛门

民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在这里你能领略林徽因的举止优雅、美丽大方;你也能感受到陆小曼的千姿百媚、娇小妩媚;你还能欣赏到张爱玲穿着旗袍亭亭玉立、冷若冰霜的样子。

而民国才女吕碧城却都和他们不一样,在民国绝对算是一朵"奇葩"的鲜花。她名气不如张爱玲、陆小曼,因为她没有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她文笔清新秀丽,写的诗词让人读起来拍案叫绝,可以称得上三百年来最为杰出的女词人。

她20岁成名,23岁创办女子学校,功成名就后却选择皈依佛门

她的故乡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徽州。那里有着江南的朦胧诗意,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还有着皖南安静淡然、水墨丹青的景致。

她的父亲是清末的举人,自然是饱览群书,家中藏满了书籍,吕碧城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而且天资聪慧,长大后的她在不但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超越了父亲,就是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着父亲所不能企及的地方。

中道家境败落,"人走茶凉"这个词当时让吕碧城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救救家居住的时候,受到了不好的冷嘲热讽,寄人篱下的感觉真的不好受。就连她之前订的婚约也因家道败落而没有实现。

她20岁成名,23岁创办女子学校,功成名就后却选择皈依佛门

虽然是一介女子,她对读书却有着特殊的爱好,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让她的思想重新得到洗礼。20岁的时候,她独身前往天津闯荡,有幸结识了《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她的绝妙文笔让英敛之叹为观止,之后成为《大公报》的编辑,也是第一位女编辑,此后报纸上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名气在文化界开始大起来。可以说是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名的一位女词人。

她想着自己思想的解放很难影响到很多的人,于是她四处奔跑筹办资金,利用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女权。有心人天不负,23岁的时候,她得到外界的资助,创办起一所北洋女子学校,并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位女校长。

她20岁成名,23岁创办女子学校,功成名就后却选择皈依佛门

她孤高自傲,思想一直走在人们的前面,她才气逼人,写的词让人赞叹不已: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听深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莲咫尺是西洲,来日送秋兼送别,花替人愁

可以说她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很多人无法达到的程度,追求她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官二代"、"富二代"皆有,但是一个都没入她的法眼。1930年,更是做出了让人费解的决定;皈依佛门,法名"曼智"。此后,她终生未嫁,一直吃斋念佛,潜心修行,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众生。评论家严复曾这样评价吕碧城:

此女实是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于眼里之故。故我看甚是柔婉服善,说话间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处。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

她20岁成名,23岁创办女子学校,功成名就后却选择皈依佛门

20岁因为文笔出众而被人所知,23岁创办女子学校宣传女权思想,在有了众多的光环之后,却悄然皈依佛门,潜心修行,她的一生都充满了意外,但是细想一下,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她一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自己想好的事情,一定要按着自己的心意去做,绝不会去做违心的事情,那让她活得很不舒坦。从下面这本《嫁给民国的女汉子—吕碧城情传》书里,可以看出吕碧城

吕碧城曾经也为某人动过心,但是后来因为对方已有家室而不了了之。宁缺毋滥,吕碧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时候很佩服那些能够按照自己想法生活的人,那种感觉很是舒坦,不去卑躬屈膝,也不用强颜欢笑,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吕碧城的这种境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