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科学,的确是文明的全部,是一系列基于过去的增量发展。”

——斯蒂芬·霍金《在巨人的肩膀上》(2002)

1.选择好方向,拒绝重演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方向即一切。

因为没有及时改变航向,泰坦尼克号没能躲开致命撞击,最终沉船。

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霍金指出,科学通过人类集体积累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知识取得进步,有着共同方向。

物理学表明,时间本身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即只向前推移。方向比目的地更重要,因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无休止的演化中度过,都在没有终点的旅途中度过。

而如今的国家治理并没有找到一个社会方向,更别说保持正确的社会方向。

此外,由人口、国际势力重心、环境、能源四个人类面临的严重变革危机来说,可能会引起潜在的大规模无序。

如果这四种变革中的任何一个出了严重乱子,全球的内部裂变、大面积崩溃就不可避免。

如果环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混乱之间形成了混乱,那么毁灭的风险就会加大。

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历史不朝着这种最坏的情况发展,不走向彻底崩塌呢?社会的演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过程,但

可以由我们掌舵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留意前方的危险信号,必要时改变方向,防止触礁。

2.向科学指导看齐,谨防变成第二个消失的玛雅文明!

应对秩序的四种变化需要树立一个人类管理的新范式。全球社会应该从意识形态向以科学指导下的理念转变,以此来治理国家,这是一个既简单又积极的改变。

在管理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我们的国家之船很可能触礁。

现在,我们的地球正处于危机之中,末日时钟正在倒计时。全球变暖、土地退化(伴随着土地生产力下降),像石油这样至关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会让国家预算和资源不堪重负,如果情况走向极端恶化,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干旱、饥荒、灾荒、破产和毁灭。

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中指出美洲的玛雅文明或者是复活节岛的波利尼西亚文明等已经消失的文明,如何因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干旱、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统治者无视所处时代发出的不详信号等种种原因而走向崩溃。

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表面看来,全球社会就像是一条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拼接而成的百衲被,由贸易、航线、卫星电视、电影院、大众媒体、互联网、广播、通信和人类迁徙模式拼缝而成,形成了地球前所未有的大型通信和贸易网络。我们取得的成功难道不惊人吗?

3.现实很骨感,但我们仍可沿着丰满的理想之路前行

在这么一个网络联结成的现代化的表面之下,结构性基础正分崩瓦解,包括家庭制度(尤其是婚姻制度和人类繁衍这一核心功能)、社会结构、驱动工业社会的能源供应链的瓦解以及最具破坏力的瓦解——经济和支撑地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崩溃。

但我们仍可以改变方向来阻止我们逐渐滑向衰落、直至灭绝的趋势。

科学是一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与破坏力对抗,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智胜,我说过,国家需要通过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来指导前行。

进步意味着向着理想前行,这通常涵盖在国家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中,而前进是持续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对进步来说,目的地最重要,而对前进来说,方向更重要。进步是一个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进更中立。

由于时间移动得非常快,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伴随21世纪四种变革产生的混乱加剧的问题。

鉴于时间的这种敏感性,把科学作为治理的主要框架是不够的,此外,我们还要把科学从当前的物质和社会领域延伸到未来学领域,这会让目前的知识一直滞后于变化的力量这一状况得以改观。

通过未来学,我们可以超越变化和时间,率先一步掌握我们的命运。时间短暂,稍纵即逝,很快,只有行动迅速的人才能生存,这样的人能够预见未来、未雨绸缪。

4.拨云见雾还得看科学,分分钟喜提未来的预兆

19世纪是帝国的世纪,20世纪是意识形态的世纪,21世纪应该是科学的,包括未来研究的世纪。

这意味着对待世界要采用因果关系的方法,对待未来也是如此。

就像现实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样,未来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世界都遵循着自然规律。

我们渴望像读一本书一样去阅读世界的未来,但是未来有一个密码,表面上令人费解,好像包裹在无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之中。

然而,深入到表面之下,未来的产生只是一些系统的过程,现实世界的每一天都是在这样系统过程中产生的。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卓越努力和突破,科学已经拨开了笼罩在生命运行原理之上的层层迷雾,是时候把自然规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未来的研究了,这会让我们在不可抗拒的变化面前不再麻痹和无力。

培根预见了科学的方法能释放出的力量:“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是同义词;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

伟大的科学和哲学成果已经揭开了未来暗含的秩序。鉴于物理学和哲学已经正视时间的三个关键属性为:方向性、连续性和有序性,,我们自然认为未来最终能够被解读。

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未来广泛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演化周期之中,这些周期制定内在目的。过去以记忆、事件和情况产生的结果为形式在现在投下影子。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未来的预兆。过去产生我们称之为记忆的印象,现在持续地给我们留下有意义的印象,未来也以同样的方式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印象,我们称之为预兆

就像图片文本的水印,这些心理预兆比物质印象和记忆更轻,更像轮廓和影子。但是这些预兆正是我们理解未来的开始。

5.持续前进,成为太空中的“银河护卫队”也将不再是梦想!

在我看来,未来和过去一样嵌在现在之中。

生活快速向前,只朝一个方向变化,这一点对未来学家来说非常有利。

原因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时间的流动以及事物如何随时间变化,即事物根据因果关系法则变化,事物根据因果模式有组织地从当前的状态向未来的状态演化,这使得我们能对未来的状态作出逻辑推理。

持续向前是我们的目标,科学是我们的方法,秩序是我们的价值,基于知识的治理是我们的模式。文明最好是面向时间的方向——向前。

不前进,即使朝向遥远的未来,也只会存在持续的衰败,人口减少更使问题雪上加霜。

即便人类在太阳系以外的星球上安家需要上千年,只要方向正确就能让国家之船在自信和强大中航行下去。

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求人类太阳系以外的栖息地,这是我们在太阳毁灭后继续生存的必要手段。

时间和当前的状态如何通过因果模式分别变成未来和未来的状态,代表了人类和科学认知的一个新领域。对未来认知进行分类和积累会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有主动性、更有效率的物种。

《破译人类的明天》是知名智库人物、南非未来学专家迈克尔·李的力作,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倾力翻译。

深度解读国家、社会、个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面对石油危机、人口危机等问题,人类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未来,用探寻到的规律预测明天,一部纵谈人类发展与个人机遇的鸿作,爱好科学知识的你不容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