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處暑已過,現在的氣候正處於陽消陰長的階段,氣溫仍然較高,加上時有秋雨,溼氣較重,溼熱並行,晝熱夜涼,氣候寒熱變換,人們稍不注意,就容易傷風感冒,陳年舊病也多有復發,因此秋天正是該除溼的季節。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可能都跟溼熱有關,如果不及時祛除溼氣,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溼氣重的表現

1、面色發黃、發暗,總像蒙著一層灰,像洗不乾淨一樣。而且很油膩,整張臉會泛油光。尤其臉的“T”字部分容易出油,洗臉不到1小時,用面巾紙貼一下,面巾紙會被浸透,頭髮也愛出油。

2、大便燥結或是黏滯不爽,有便不乾淨的感覺,大便粘馬桶,不易沖走。小便很短,顏色深黃,異味大。

3、皮膚愛生痤瘡,以化膿性的皮膚炎症為主,紅腫疼痛明顯。過了青春期仍愛長痘痘,尤其是在熬夜或吃了辛辣刺激食物之後。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4、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或者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且伴隨有口臭。

5、小肚子大,食慾不好,就算是在很餓的情況下,也是稍食即飽,提不起胃口。容易反胃、噁心。

6、起床時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7、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

溼氣不去,危害全身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一,阻滯氣血的運行

氣血的生化之源在於脾胃。脾虛會導致溼熱邪氣的存在,而溼熱邪氣會阻礙臟腑功能,臟腑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會阻滯氣血的運行等,對體內氣血造成很大影響。同時臟腑正常功能的發揮,也離不開氣血的營養推動,氣血不足,反過來也影響臟腑功能的正常發揮。

二,眼袋下垂,身體浮腫

體內被溼氣侵犯,臉會長斑長痘,皮膚會黯淡粗糙,還會出現眼睛浮腫、眼袋下垂、頭髮油膩等現象,嚴重拉低顏值。此外,由於脾虛水溼內阻,你的體型會慢慢發生變化,變得水腫、肥胖、大腹便便。往往還會表現得無精打采、精神萎靡、毫無元氣。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三,關節痠痛

溼氣入體會影響氣血運行,甚至入侵關節,導致四肢關節沉重痠痛,伸屈不利索,甚至會水腫。

四,口臭、身體有異味

體內溼熱,菌類腐敗,臭氣上逆外洩。

中醫推薦:1食2穴1動,健脾祛溼,小肚子也平了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1、1食---茯苓骨頭湯。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滲溼利水。芡實、薏米是同氣相求的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同時食用對脾虛者是最好的食補。此款湯品不但能清利溼熱,還能健脾祛溼,適合陰虛、溼熱、氣鬱體質人群食用,受到眾多知名醫家的推崇。

材料:豬脊骨500克 、茨實50克、薏米30克、土茯苓(幹)30克

做法: 將豬骨頭沖洗乾淨備用。茨實、薏米、土茯苓洗淨備用。瓦煲內放適量水,將豬骨頭倒入。倒入茨實、薏米、土茯苓。開大火燒開。用湯勺將浮沫撇去,再開小火慢慢煲1.5個小左右,關火前5分鐘加鹽即可。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2、2穴---足三里。足三里穴是治脾胃病的第一要穴,刺激足三里,對於脾溼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洩瀉、痢疾、失眠、水腫等都有較好的作用。

取穴:它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凹陷處正下方三寸(以拇指貼於膝蓋凹陷處,向下四指寬的無名指指尖位置),點按時有強烈酸脹感。

3、2穴---豐隆穴。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健脾除溼的效果。

最該“祛溼”的季節到了!堅持1食2穴1動,排溼氣,肚子也平了

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4、1動---有氧運動。中醫學中健脾排溼的最好狀態就是微微汗出,不可如流水淋漓,也就是不能出大汗,因此這裡推薦大家做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行、游泳、太極等有氧運動都能幫助活化氣血,健脾補氣,促進水分代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