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采用缓兵之计维护朝政稳定,最后桓温又为何被气死?

在封建官场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情况。有的事本不该办但又不能严词拒绝,拒绝则速招祸。如马上去办,则又不利国家社稷也损害自己的名节,这时只好采用应而不办的拖延策略。谢安在对待桓温的无理请求时用的即是此术。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是晋明帝司马昭的女婿。他素有雄才大略,曾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之职。永和三年(公元437年)率军入蜀,灭成汉政权,声威大震,进位为征西大将军。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统兵出关中进攻前秦,并于两年后收复洛阳。其后又曾北伐前燕,大败而归。但桓温由于三次北伐,已经牢牢控制了兵权。政局不稳之时,谁控制武装力量谁便可主宰一切。于是他专权擅政,左右朝纲,为显示自己的实力,竟于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日(公元372年1月8日)将皇帝废掉,可见其威势到何等程度。

谢安采用缓兵之计维护朝政稳定,最后桓温又为何被气死?

废帝之后,桓温更加趾高气扬,对文武公卿颐指气使,谁也不敢稍有异词。桓温紧紧控制兵权,擅权如故。两年之后,即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带全副武装的卫队入朝。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从容镇定,神色泰然地说:“晋祚存亡,决于此行。”于是二人带领文武百官前去迎接,桓温到达新亭,百官跪拜道旁。桓温盛陈兵卫,刀枪剑戟交相辉映,武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如临大敌。桓温先命众官免礼,然后步入新亭召见百官。

谢安采用缓兵之计维护朝政稳定,最后桓温又为何被气死?

当时,稍有名望的人都胆战心惊,王坦之后脊梁的汗已沾湿内衣,进见时把手板都拿倒了(古代够级别的官员上朝或参加重要会议时都拿着手板,板的头上还有一裹着紫皮的白笔。此板可用来记录,也叫笏。)王坦之连笏都颠倒,真够出洋相的了。只有谢安神泰自若,入席而坐。桓温先见众人的惶恐神态,更觉气盛,越发目中无人了。但见谢安举措有礼有节,暗自吃惊,忙以礼相见。谢安进室时已发现桓温室外左右壁中都有人影,便不卑不亢地问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四方自有守护者,明公你现在于壁后藏着这么些‘伙计’做什么呢?”桓温笑着说:你说的有道理啊!便命令将左右壁后的兵士撤去。谢安坦然相处,正因谢安的举动令桓愠折服,王坦之等大臣又尽心国事,桓温此次入朝未敢有非分之举。于三月十四日返回姑孰。

谢安采用缓兵之计维护朝政稳定,最后桓温又为何被气死?

恒温回后,身体渐觉不适。到六月份病势渐重,想在死前获得最高的荣封,便派人到朝廷请加自己九锡之礼。其实,他也明白,朝廷中的政务取决于谢安、王坦之二人,所以他派的人直接去见谢安、王坦之。加九锡是古代帝王赐给建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后来,权臣在篡位之前,惯例是求加九锡,曹操就曾这么做过,所以加九锡几乎成为权奸篡位的信号,一般是不允许的。谢安见过恒温派的来人之后,当即答复同意桓温的要求,马上责成专人起草诏书,并告诉他由袁宏执笔。来人满意返回报告桓温,桓温心中大悦,静待佳音。

谢安采用缓兵之计维护朝政稳定,最后桓温又为何被气死?

袁宏本是朝中著名的才子,尤其撰写诏书最合体式,文笔娴熟,才华横溢,下笔立就。他把文章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连连赞美其文辞之华瞻。但当他把原稿交给谢安去看时,谢安多处涂改,并批示让他重写。袁宏写此类文字从未遇到这种情况,但没有办法,只好重改。交上之后谢安又批复命他重改,连续往复五六次也未写成,时间已过去半个多月。袁宏有些糊涂了,就去问王彪之。王彪之想了一想,如此看来,可能是谢安有意这样做的,听说桓温病情日重,将不久于人世。袁宏这才明白,自然不着急了。着急的桓温一直在等消息,但是,过了十天依然毫无动静,只是听说在修改草稿,心里虽然十分着急,又不好发作出来,导致病情变得越来越重,当恒温弥留之际,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上了当,但一切都晚了,想要发兵已没有可能了,只好把兄弟桓冲找来,嘱咐过后事,便两眼一闭,一命鸣呼了,这一天是宁康元年七月己亥日(公元373年8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