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146: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读懂《论语》146: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评述】

樊迟,孔子弟子。

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能抓住事情本质的人。

如何找到事情的本质?

王阳明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这句话说成白话就是:良知事己是善,赡养父母是孝,事兄弟是悌,对领导是忠,于事是智……

可见, 要找到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根据对象,然后把自己良知转化成具体的良知(孝、悌、忠、友、信、仁……),才算抓住事物的本质。

就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大家想想看,面对广大民众,如何治理?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是民生。民生做好了,什么事情都好了。

再如“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如何做到仁?

“务民之义”(先难)。

再比如要如何做好餐厅服务员招聘?

要做好服务员招聘,救必须弄清楚服务员(服务员的良知)与点单、扫地、做饭等等工作(具体对象)。

通过分析,服务员的具体良知就是——勤奋!

试问人勤奋,哪有做不好卫生、点单、做饭的道理?

事情都做好了,不是智者是什么?

读懂《论语》146: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可见,要做好事情,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而要抓住事物本质,就必须把良知转化成具体良知(孝、悌、仁、义、勤奋、爱岗敬业……)。能做到这些,就是智者!成为了智者,就可以成为仁者。

读懂《论语》146: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