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or +互聯網

互聯網應用本質不同,路徑就差異很大,就拿阿里、京東來說,這2家公司的logo貓狗,就住定生而不同。

1,阿里是“互聯網 +”,京東是 “+ 互聯網”

互聯網究竟是你的表面還是你的內核,決定了你的毛利率!近幾年來阿里毛利率一直維持在70%左右,最高時甚至達約78%。而京東毛利率直到去年才提升到約9.9%……

阿里是踩著數百萬商家掙扎下站起來的,京東是踏著資本的足跡向前行!

阿里更像一個互聯網企業,是互聯網+;依靠無限擴大商品的種類,讓消費者始終有更多的選擇,並且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草根創業熱潮,甚至山寨橫行、信用缺失等。

而京東像一個傳統零售企業,是+互聯網。作為一家傳統企業,需要它不斷引入資本,最終實現上市。然後再通過圈錢繼續投入和擴建,竭力保障產業鏈完整、物流體系順暢,從而擴大消費者數量。

2,阿里是平臺,京東是商家

京東定位是自營電商:以交易做基礎,延伸至倉儲、配送、售後、營銷等其他環節。所以這些廠家跟京東合作,只需要專注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流通環節交給京東來做,比較符合專業分工的理念。可以說,京東是零售服務商,是為品牌商打工的。

阿里是平臺電商:提供展示機會和流量來源,他們需要儘可能的招攬各種賣家,然後給賣家一個站點,由賣家自己更新和維護,並向他們收取保證金、服務費、提成等等費用,而賣家自然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以最終形成了一個品類繁榮的大集市;因此“淘寶”的品類相當豐富。

“阿里“定位幫賣家賺錢;“京東”定位是給自己賺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阿里”根本沒有幫賣家賺到錢,而“京東”也從來沒有給自己賺到過錢

對於阿里的“淘寶”或者“天貓”來說,賣家得到的僅僅是流量,為了爭搶流量往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不僅要被價格戰拉下水,還要不停的購買廣告位(價格水漲船高),競爭成本暴增,生存狀況普遍艱難。

這也是越來越多賣家放棄淘寶原因,這也被概括為傳統電商瓶頸來臨。

所以,阿里是沒有幫商家賺到錢,但是卻讓很多消費者得受益了,因為中國的消費者確實可以買到更加廉價的產品,當然很多假貨充斥進來了:口子放開了,假貨自然進來了;口子收緊了,產品就不繁盛了,這種兩難局面是阿里的開放平臺定位決定的。

而在京東上面,60%產品都是都由京東經手的,京東就好比是一個互聯網零售企業,批發產品在網上賣,賺取的是產品差價。所以京東要有龐大的採購團隊、銷售團隊、客服團隊,物流團隊。

京東這種集中採購、廣泛派送的模式必然對倉儲有很大需求,必須要做物流。它整合了傳統生產型企業和互聯網營銷端的產業鏈,從而更容易控制整個流程,但是京東龐大的物流體系也有弊端:

1、不擴張,成本太高;擴張了,人員規模太大,太危險。

2、重資產運轉,資金被沉澱在固定資產上,資金無法高效週轉。

2013年,淘寶+天貓完成訂單113億張。假設京東物流團隊人均完成訂單能力不變,需要144萬人的物流團隊來配送這些訂單!

京東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去維護訂單量、產品供給、物流倉儲等,這是京東的軟肋。所以,京東投入太大,賺的是口碑,沒有利潤。

3,阿里開放,京東封閉

阿里思路還是開放模式,比如與其他公司一起合作組建菜鳥物流,倉庫都是共享的,物流公司、淘寶賣家、各個企業都可以來使用這個倉儲服務。這就會形成一個物流交易的數據,通過分析就知道在什麼時間、什麼區域、需要什麼商品。這就搭建了一個物流生態,共享資源,大大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京東建立起的龐大物流系統是貨倉為核心,覆蓋到二線城市。這也是其快速送達的根本保障。但京東的物流是獨立的物流,京東模式較為封閉。

4,業態融合

京東雖然以自營為主,但其開放平臺(POP)業務也在高速增長。從3C產品為主到全品類計劃,從全部自營到開放第三方平臺。把60%的資源開放給合作伙伴。

阿里也開始不斷入侵其它垂直行業,並且做縱深化,比如文化娛樂業、金融業、交通、教育等,阿里還通過收購海爾和銀泰部分股權夯實其物流和實體店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