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週期率”有感

守仁君對“歷史週期率”這個問題,是想了很長時間的,也在以前的文章中偶爾提過幾句。在守仁君看來,黃炎培先生的“歷史週期率”,不如說成“人類社會週期率”。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非常相似的經歷,前朝發展到末期,財富極端集中,國家政治腐敗,絕大部分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然後爆發起義,推翻前朝,均土地,分財富,使社會達到一個相對的公平。然後繼續走前朝的老路。中國數千年曆史,其實就是這麼週而復始滾過來的。

“歷史週期率”真的是一個怪圈,就像一頭飢餓的老虎看見一個裝滿鮮肉的陷阱,明知向前是死,但是現實逼的你不得不向前走。

隨著動亂的結束,一個新王朝建立,新王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全國分田,為什麼前朝土地就不夠分,新王朝土地就夠分了呢?

很簡單,因為人少了,大地主少了。都說二戰死亡人數多,對世界經濟影響大,但是如果要把他換算成比例對比,二戰的損失放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改朝換代的動盪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歷史上哪一次起義不死一半以上的人?

秦朝人口兩千萬,漢初不足千萬,西漢末年人口差不多六千萬,東漢初年人口只有兩千萬,東漢後期,人口高達五千萬,西晉建立的時候,人口加起來不夠一千萬,如此高的傷亡率,空下的土地能不夠分嗎?

地分好了,新王朝要乾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勵生育,人多力量大,只有人多了,才能提高生產力,才能組建強大的軍隊。好不容易人多了,但是每個人地卻少了。為了一大家子人生活,為了活的更好,有錢有勢的人就坑蒙拐騙,從比自己弱小的人手裡搶地,買地。新一茬的地主就又出現了。每個王朝的中期都有過自救行為,抑制兼併,更改稅法,丈量土地等等。但是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為什麼,因為那些地主們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就成了你這個王朝的中堅力量。

說是科舉不論貧寒,可是那些連飯都吃不起的老百姓,又有幾家有能力送自己孩子去讀書。那些冠冕皇皇出入廟堂的人,又有多少是寒門出身,兩成都算高的!這些地主們早就和官場,朝廷纏得是盤根錯節。

其二,一個王朝對國家的控制力,影響力主要靠誰?靠飯都吃不起的老百姓?靠的恰恰就是那些地主!你要把他們都動了,整個國家就亂套了。這是一個死結,用溫柔的手段去解,是解不開的。

再往後就不需要多說了。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達,法度的完善,平等社會的逐步建立,看似這個“歷史週期率”已經消失。實則不然。這個週期率只是被我們撐大了。從國家升級到了世界。

土地變成了資源,以前“富者土地跨州連郡,貧者無立錐之地。”變成了現在國家之間對資源的爭奪。有的越多,想要的越多,有的越多,必要的更多。

這種情況已經有過一次週期,就是兩次世界大戰。情況有所緩解,但是並沒有改變。而且隨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這種週期也會變得越來越徹底。要想避免,人類需要的就是要在下次週期的境界點之前走出地球。但是“歷史週期率”這個怪圈還是不會消失,只是被撐得更大的了,人類只不過有了更多輾轉騰挪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