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本章從內容主體上講,分為兩部分,一是士,其思想理念不管高低,大家都能夠理解;二是比士的思想境界更加高深的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老子先從上士落筆,講完上士、中士、下士的區別,後面從“明道若昧”開始便正言若反,講比士更高深的思想總是以反面的形態顯現。我們學習《道德經》,不光要領會老子深邃的思想,也應該每一個落筆的出處在哪裡。正言若反的原理在哪裡?為什麼老子會產生這種思路?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之前在網絡平臺上共發表了《道德經》解析文章四十篇(章),都是以尹喜和老子問答的形式進行剖析,但受到有識讀者的質疑,認為如此混淆了闡發思想的主體。鄙人虛心接受批評,從本章起,不再借用老子和尹喜的名稱,改為單純問答的形式剖析《道德經》原文,以免因錯解而損害了老子和尹喜的偉大形象。並再次向提出批評的方家表示感謝!

文 | 楊吉德

話說《道德經》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注:通行本寫為:“勤而行之”。據竹簡本改之。)

問:“老子這個階層的人就可以稱為‘士’了。老子在本章開篇寫‘上士聞道’,這句話是從哪裡引起的呢?”

學者答:“好吧,首先談談第一句話的緣起。本章按順序對應《周易》大壯卦,大壯卦的卦符是: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四個陽爻在下位,沒有高貴之象,也非低賤小民,又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就以‘士’來定其性,這是士字的來歷。”

問:“既然都為‘士’,又何來的上、中、下之分呢?”

學者答:“這四個陽爻,三、四位靠近君主,也表示思想高遠一些的士,為上士;九二爻居內卦之中,不上不下,為中士;初九地位低賤,也表示眼界低下,為下士。這三種士的境界,實際上是對大壯卦象的闡釋。”

問:“他們所聞的‘道’有什麼指向呢?”

學者寫了“大壯”二個字,說:“周文王為什麼要把雷天卦稱為大壯?是因為陽爻勢力雖旺盛,卻沒有佔據五、上之位,等於是沒有一個完善的領導機構,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者,缺乏領導力;或者說,沒有遠大的志向。人數再多,一群烏合之眾怎麼能成大事呢?‘大壯’就是針對這種狀態,指出以大(陽)爻為主體的四陽爻要加強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要把分散的形成一個整體力量,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奮鬥。這就是本章‘道’的指向。”

問:“‘行’是推行道,‘其中’是講的哪方面呢?”

學者道:“上士指九三、九四爻,居於六爻的中間位置,此為‘其中’。要在國家範圍內推行道,必須依靠權力才能實施,光依靠理論是變不成現實的。九四近君為文,九三為武,他們協助國君制定並實施這些目標,即為‘行於其中’。”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問:“中士和上士區別在哪裡?”

學者:“中士看問題的眼界比高士要短淺,這只是表面現象,並不是上士的學問一定比中士高。中士居於九二位置,九二主家族,說明中士家族觀念比較強,私心要重一些,對於國家政策,他會用家族利益來衡量,於自己有利的存而行之,於自己不利的則置若罔聞。”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問:“下士是指初九了,顯然是不理解道而大笑,其內在癥結在哪裡呢?”

學者:“初九遠離五爻之君,人生高度有限,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國家的整體利益不理解;二是信奉個人主義,鄙視有約束力的集體行為。如果對一項重大政策大家都理解、都滿意,說明這個政策一定是保守的、陳舊的;如果一項政策很多人不理解,受到嘲笑攻擊,說明政策所反映的思想走在了人們的意識前頭,有可能會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問:“故建言有之:所以很早就有人提出這種說法。明道若昧:越是明確的至理大道越不被人看透。進道若退:促進社會進步的大道往往被人看成是退步的理論。夷道是很平常的道理;纇是紛亂的絲節。‘夷道若纇’怎麼理解呢?”

學者:“真正的大道理都是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只知道按照某些習慣和規矩行事,而從不知道這些習慣和規矩何以會存在,所以人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生活中的道;促進社會發展的理論使人們不自覺的從中獲得進步,人們反過來看就覺得這些理論退步了。其實不是理論倒退了,而是自己進步了。而那些最尋常的小道理反而被人為的弄的複雜化,並且許多人把它上升了高度去爭論不休,卻永遠得不出最終結論。當然,這些爭論都是在下士之間進行,上士是不會參與的。像現在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愛國賊’、‘陰謀論’,就是把一些小問題貼上個大標籤,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上德若谷(浴);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注:通行本為“谷”;竹簡本和帛書本俱為“浴”。谷帶水,應當指川穀,而非指空谷。)

問:“最高的德行就像川穀一樣低下身子;最白的在人們眼中常常被看成是黑色的;最廣大的德行人們看上去總是這樣那樣的不足。怎麼會這樣呢?”

學者嘆了口氣:“現實和理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最好的東西未必表現的那麼完美,真正高尚的人往往被人誤解。人們被自己生活的圈子禁錮著,或者被長期沉澱的思想所影響,形成了好與壞的固化思維,思想自然難以超越出去。他們寧願相信騙子的謊言,也不會相信真理,即便在大變革的年代同樣如此。”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問:“建立一種新德行為什麼不能光明正大呢?”

學者:“陳腐觀念當道,越是錯誤的理論越會拼命地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排斥甚至迫害堅持真理者。所以真正有創建性的理論總是難以立足,只能默默地做,被證實正確後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

問:“為什麼品質純真的人總像是改變自己呢?”

學者:“有假才有真。如果都是偏居山野的村民,只能是質樸的品質,而不是質真,也很少有假的出現。你身處在虛假的名利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去同流合汙,在別人眼裡你改變了,其實是純真品質的自然反應。”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問:“方的形狀無限放大,就看不出拐折的角稜了。這怎麼理解呢?”

學者:“內涵深沉的人堅持原則而不傷人,滿腹經綸而人不知其極。”

問:“為何大的成就一定要晚成?人們常說英雄出少年,兩者有什麼區別?”

學者:“你說的也有道理,有的少年二十多歲就著述頗豐,成為學問大家,像魏晉時期的王弼,那叫天生英才,聰明少年,但只怕離著真正的‘大器’還有很大的距離。把繁雜的知識記在腦子裡,捋出頭緒,判斷出哪是正確的,哪是錯誤的,就很了不起了。不能稱為‘大器’,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速成化的知識價值有限。把成體系的理論搞成碎片化,破壞了原有思想體系,你把一個個碎片解釋的再完美,也不能稱之為大器。

二是自己沒有創新理論。一個新理論要得到實踐的檢驗,是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的。把檢驗後的理論再形成自己的全面認識,那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反覆推敲,而這些是少年英雄根本做不來的。

三是用自己的思維定勢取代古人思想。像王弼,已經被佛學侵蝕了頭腦,他帶著佛理的眼光看《道德經》,肯定會改變原有的思想結構,造成錯解。這樣會很快出成果的,可老子原有的思想就被割裂掉了。世人都認為王弼是大家,我看是假的,因為他並不懂《道德經》。

四是早出成就的人往往被功利心阻礙了對真理的追求,不敢用新發現的理論去推翻自己前期理論的缺陷,只能用淺薄或虛假的學說矇騙世人。就是勤於行道的上士,要成為‘大器’,也要耐得住寂寞才行。”

問:“‘大音希聲’:最完美的音樂往往體現在幾個簡單的聲符上。我喜歡彈琴,幾個美妙的音符就能讓人如醉如痴。”

學者:“你能這樣理解就很好。其實世上萬物道理相同,紛紜萬象的社會中,總有幾個主旋律在引領社會向前發展,也總有幾個主要錯誤理論阻礙社會發展,而真正具有洞察力、能夠高屋建瓴創建理論的人才能稱得上‘大’字。”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天象無形;道褒無名。

(注:通行本俱為“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據竹簡本和帛書本改之。)

問:“日月運行有常,二十八宿各居有方,何謂‘天象無形’?”

學者:“‘天象’不是天體自身形體的顯現,而是天體運行規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度,這種影響度是沒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果說‘大方、大器、大音’尚有形跡可以尋覓,而天象則是無法察覺的。不管你做出多大的成就,對上天都要有一顆敬畏心,因為不論你有多大的成就,對於上天來說,只是滄海一粟,沒有值得狂妄的。”

問:“褒是放大。把道放大了就沒有名稱能夠表述她的能量。不用名稱,我們怎麼來區分不同的道呢?”

研者:“所謂名,是指《周易》卦名,就像本章所寫,是依據大壯卦的‘大壯’之名為道的內含。如果我們要更深入地剖析,就不能被這個‘名’所侷限,但也不能天馬行空,想說什麼就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說什麼,總要有依據才行,這個依據就是卦象。比如前面講的士所聞之道,是‘大壯’的名之道;‘上士’、‘中士’、‘下士’,是根據四個陽爻的位置表現出對卦名包含之道的領悟。而後面寫的高深的‘道’‘德’之行,正言若反,才是真正的表達重點,他們與三士是一種什麼關係?是一種對立的關係。這又怎麼講呢?這些高深的‘道’‘德’之行是從卦象六五、上六二個陰爻而來,五、上爻是靈魂,是頭腦,是我們意欲倡導的大智慧、大決策力,但《大壯》卦卻是以陰爻的形式出現在五、上之位,陰爻代表暗,代表低下,代表黑,代表不足,這是它們的外相。所以把上位和陰爻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老子這些高深的正反理論,這是卦名永遠無法表達出來的。”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流通本皆為“善貸且成”,根據帛書本改。)

問:“只有理解了道,才會有一個好的開始,而且能實現大的成就。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哪是道呢?”

學者:“前面已經講了,道有兩種,一種是有名之道,就是上士可行之道,即推行‘大壯’的思想;一種是無形、無名之道,真正理解這個大道,才會有大的成就,但很少有人能穿透迷霧看到事物的本質。你即便看透了,也未必有權利去實施。只要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道德經》41章:老子為什麼要正言若反

今譯

上士聽到大壯的理論,能夠勤勉地實行於朝廷之中;

中士聽到大壯的理論,對自己有益則用之,無益則棄之;

下士聽到大壯的理論,大笑起來。不笑不足以說明這個理論的深刻性。

所以很早就有人提出這種說法:

越是明確的至理大道越不被人看透:

促進社會進步的大道往往被人看成是退步的理論:

而那些最尋常的小道理反而被人為的弄的複雜化。

最高的德行就像川穀一樣低下身子;

最白的在人們眼中常常被看成是黑色的;

最廣大的德行人們看上去總是這樣那樣的不足。

建立一種德行就像偷一樣暗地裡去做;

純真的品質在人們眼裡就變得假了。

方的形狀無限放大,就看不出拐折的角稜了;

大的成就往往晚年才會完成;

最完美的音樂往往體現在幾個簡單的聲符上。

上天對人類的影響是沒有形狀的;

把道的作用擴大到更多方面,就沒法用名稱來概括了。

只有理解了道,才會有一個好的開始,而且能實現大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