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故事|母亲的“三句半”和父亲的“三个变”

好久没有回家了,一天得空,我即刻启程回去看望父母。坐着两块钱的空调大巴来到市中心的车站,没等三五分钟车就开了,20分钟后已经到了村子边的公路上。走在干净平整的通村路上,根本不用担心脚下会有障碍物,一路闻着花香,心旷神怡。

刚进门母亲就招呼我“快喝水!”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进家门第一件事,母亲总是会问:“车多不多?车上人多不多?脚走疼没有?快喝水!”如今,这“三句半”只留下了“快喝水”这半句。

“三句半”到半句的改变,其实是有原因的。小时候,村子里的路颠簸不平,在这个离市区十公里的小村子里,只有一趟路过的班车,还是农科所接送职工用的大巴。如果运气好,遇到有空位置时才能拉几个顺路的人,否则就要一步步走到市区去。那时,路不通、车不便,如果谁家老人孩子生病或有急事,市区就成了到不了的远方。

1992年,我考上了市区的高中,每周往返于学校和家成了最大的难题。学校在市区的最西面,为了节约时间,只能选择走小路,8公里的路程对于胆小的我来说,真是漫长而艰难。如果天公不作美,突降一场大雨,时常会把我淋个透,母亲给我准备的食物也跟着遭殃,身材瘦小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小路上,脚下的艰辛和心里的伤心一样难熬。现如今,路通了、车多了,到市区短短的20多分钟就能到达。

说完了母亲的“三句半”,还得说说父亲的“三个变”。

父亲是一名养路工,养护途经家门口的省道。忙于工作的父亲,时常回不了家,每逢夏季,父亲就忙着给公路的边坡铲草,天生白皮肤的父亲就“变”成了大红脸;冬季遇有大雪天气,父亲又要去防滑,他的脸又“变”成了紫色。有一次下大雪两天没见父亲,第三天回家时,父亲的整个脸肿起来,还有青疙瘩。这可把我们都吓坏了。一问父亲才知道,上路防滑保畅时天太冷,脸上起了冻疮。到现在,每年最冷的时候父亲的冻疮还会复发。父亲一向不善言谈,但要说起他的公路养护事业就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简直像“变”了一个人。父亲退休后,关心公路变化的热情有增无减,依然念念不忘祖国的交通事业,有时间就守着电视看新闻,时刻关注国家交通大事,掌握交通发展动态。

现如今,村里的路宽了,一直与国省干线和市区相接,宽敞舒适的公交20分钟一趟准时运行,大部分村民也有了私家车,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难了。村子周围的果园成片相连,每逢花开时节,市区的人们争相开着车来看花,一些村民看准了农家乐的商机,整合资源做起了农家乐,借着交通的发展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 (金利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