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家庭

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家庭

结构派心理学认为,家庭是所有行为问题的根源。在我寻找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的时候,确实也能真切地看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有机会,我都会向上追溯,不过通常情况下,我最多只能追溯祖孙三代。捋清了家庭的脉络以后,就会发现孩子很可怜,无端背负了祖辈的错误,并很可能会将错误延续下去。

比如,有一个孩子任性自我,她妈妈很发愁,希望能纠正孩子。可是,问题在于妈妈太纵容溺爱孩子了,但是,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在家庭中,除了能拥有孩子,能从孩子那里得到温暖,她还能有什么呢。她跟我讲她的家庭:每天要进家门之前,心都向下沉,不知道门后会隐藏着什么样的不愉快,攥着钥匙的手很沉重,希望门永远都不要打开。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比较冷漠,不会沟通,经常会生闷气哭泣……

这种情况下,谈要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我觉得是奢望。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任何部分都和其他部分密切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家庭中每一个人、事都会影响其他人,并反过来也受其影响。

我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在教育,而在家庭。因为很多时候,家长是要顺应孩子的本性的,要给孩子自我教育和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而不能刻意地给孩子教育。比如,有很多家长介绍经验说要让孩子多去大自然玩耍,多看CCTV9,多读书,多做科学实验,我的态度是不要过于刻意,如果孩子喜欢,都可以做,如果孩子不喜欢,就随他。哪怕他就喜欢坐着发呆,可能你看不惯,可是,只要他有这个需要,就要给孩子发呆的机会,这也是他心智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庭成员不相互消耗、阻碍和伤害,在家庭中,能找到自我价值、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做人原则。所谓互相消耗,就是不要让孩子的本性在家庭中迷失,而增添问题行为,比如胆怯、不自信自尊、讨好逢迎、任性、叛逆等等。

但是,面对很多家庭很多妈妈,我常常有无力感,因为不管我说了什么,提供什么样的建议,一些妈妈都会不断地找外界的因素来为自己推脱,说自己没办法。比如,我告诉妈妈,孩子的问题在家庭不和谐,要想办法和婆婆处理好关系。她会说,没办法,婆婆就是这样的人,对她好她就更没分寸了,我不能对她好。好吧,你没办法改善和婆婆的关系,那你不要激化和婆婆的矛盾。可是,这样我也没办法做到呀,她欺负我,我总憋着心里难受……比如,我告诉妈妈,孩子的问题在于他很不自信,你不能打击他,要多鼓励,多帮助,还要有要求。妈妈说,是呀,我是这样做的呀,可是他不能鼓励呀,一鼓励就骄傲,你说我怎么办呢?我说,骄傲说明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呀。妈妈说,可是这样不行,骄傲就退步了,还得花时间纠正。我说你别为他做太多,这样他感受不到自我价值,还会很依赖你。妈妈说,可是不帮不行呀,我不帮,他就真的不做呀,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呀……

慢慢的,我发现,有很多家庭是封闭的,成员之间不适应任何的改变,所以尽管这个环境不舒服,让他们有很多的抱怨,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成员之间没有任何人愿意先迈出第一步,让家庭走向良好。他们最大的愿意是希望能知道怎样让孩子变得更好,可是,孩子的行为永远都是表面化的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没有解决,怎么能期望孩子可以独自好转呢。

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的,允许家庭每一员表达和接受渴望、恐惧、爱、愤怒、沮丧和错误。可以在家庭没有顾忌的表现自己,而不必担心受到嘲笑、拒绝、指责、羞辱,成员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主的权利。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要给孩子最和谐幸福的家庭,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感受到支持和鼓励,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感受到帮助和指正,感受到交流和合作……离开这些谈论家庭教育,不一定能切中要害,就好比没有根基的房子,重心不稳。

我们理解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单纯的从上到下的教育,可是,我更觉得,家庭教育,其实往往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机会。我总觉得,人的成长有两次机会,比如,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爱,会对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会有第二次机会,就是结婚组建新的家庭,如果配偶能给以自己无条件的爱护和宠溺,童年时爱的缺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童年时心理的缺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候,有机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也能得到弥补。

父母不是随着孩子出生就自动荣升的职务,而是随着孩子成长,随着你的心血和投入,随着你一点一滴的感受,不断有体会和感悟的角色。家庭教育在于不断调整,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或者我们一直坚持的教育方式,也许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见得适合我们的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接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在教育,更在家庭。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要在家庭中,让孩子学会和感受到平等、尊重、爱、接纳、沟通、合作。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经作者同意在本平台发送。欢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亦为-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则我们将究其责任。

“亦为青少年教育”微信公共平台(微信号:see_do_get),关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