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四)大明朝與滿清最後一戰(血洗前屯衛)

滿清對大明最後一戰“綏中癸末屠城”的第二個目標是廣寧前屯衛。經此劫難這座建於貞觀十年(636年)當時已經有1007年曆史的遼西重鎮從此一蹶不振。

瑞州貞觀十年(636),置於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突厥烏突汗達幹部落。咸亨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697),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舊領縣一,戶六十,口三百六十五。

天寶,戶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舊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四)大明朝与满清最后一战(血洗前屯卫)

“廣寧前屯衛(元瑞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為山口峪,有鹽場。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西有山海關,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於此,轄山海東關至高嶺驛。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後千戶所於此,轄沙河驛至東關驛。)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明史》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廣寧前屯衛是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十一日所設,是遼東都司下二十五衛之一,也是五座屯兵城之一,按照明朝慣例,衛城的正常軍事編制為5600人官兵。

“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丁未朔

○丁巳 置廣寧中、左、右、前、後五衛及右屯、後屯、前屯三衛,命指揮僉事姚文、王確領兵屯守。”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

【《明史》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兵二衛所 ·班軍】

1643年11月11日(農曆癸末年十月初一 辛酉),大明朝山海關外第一座衛城-廣寧前屯衛遭遇滅頂之災:總兵李賦明、袁尚仁、及副將參將等三十餘官員及士兵四千餘級被清軍斬殺。其餘二千餘軍、民被俘。

清軍是分兩路開往前屯衛,一支是攻克綏中的清軍,打掃戰場後“又分兵往略前屯衛、中前所等處”;另一支是由圍攻寧遠的清軍。

“九月二十八日、大兵自寧遠衛進發。次日、抵前屯衛。周視戰壘。立營柵。是夕、運挨牌雲梯、紅衣炮於城西自亥刻發炮攻之。”

【清實錄】清世祖卷之二

“二十八日

命正紅旗杜雷率每旗章京一員、每牛錄阿禮哈超哈三人留中後所,餵養贏瘦馬匹。

是日,大軍向前屯衛進發。”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阿禮哈超哈”滿語音譯,漢語義為“騎兵”、 “馬兵”。就是說清軍留下部分騎兵在中後所駐守,其餘大軍發往前衛,與寧遠(興城)大軍匯於一處。

“九月二十八日,大軍自中後所赴前屯衛,次溝兒河。

二十九日,抵前屯衛城,和碩親王,多羅武英郡王率諸將觀戰畢,大軍立營。

是夜,運雲梯,擋牌、紅衣炮至城下。

自亥刻始,發紅衣炮攻城。”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清軍大隊人馬抵達前屯城外,大軍統帥濟爾哈朗和阿濟格來到陣前觀察地形,在城外紮下大營,等待雲梯,擋牌、紅衣炮等攻城武器運達,當夜九點左右(聯繫文字亥刻似應為亥時),開始炮轟城牆,大戰開始了!

不過史料曾記載進攻之前,濟爾哈朗似乎曾寫信給李輔明總兵,勸其投降,這份清朝留下的檔案文中的意思應該是攻城之前所寫,但落款時間不知為什麼竟是城破之後的十月初二。雖然松山戰役中李輔明、吳三桂充當了一次逃兵,不過這次面對滿清的威脅,選擇了抵抗到底。

鄭親王致李大將軍書

“大軍主帥和碩鄭親王致書李大將軍:

我率大軍至此,將攻破山海關外城池,以斷咽喉。去歲圍松山,錦州,克塔山、杏山,將軍亦明知之矣。今我以百餘神兵突破爾大將軍中後所城,是乃目前之明證也。況爾前屯.衛城比中後所堅固耶?其兵較松山、錦州兵強勇乎?我開導將軍,務仰副上天好生之意,順應時勢,勿失事機。

將軍果能率眾舉城來降,則身家得以保全,永享富貴也。否則,禍及己身,始悔前誤,亦何益哉!望將軍速思之。

十月初二日。”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戰鬥從11月10日(農曆二十九日)晚上九十點鐘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即11日(農曆十月初一日,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九月三十日)中午,城破。

“十一月初一日午刻,城毀多處。

遂於城圮處豎梯登城,譚泰旗專達在前,瓜喇牛錄下阿希坦先登,邁圖牛錄下柯舍依第二登城,鄂木布牛錄下巴達第三登城,巴泰牛錄下專達祁他特第四登城,吉山牛錄下專達永愛第五登城。

於是,各章京率兵相繼登城,盡斬城內官兵,收其財畜婦幼。”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這裡的“專達”是後金(清)天聰八年(1634)所定八旗兵官名。就是什人長的意思。譚泰旗屬於正黃旗,是這次攻取前衛的先鋒。譚泰是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gvsa i ejen)就是旗的軍政長官後來改為都統。

這場戰役的最後結果:

“ 前屯衛城有總兵官二員:李富明、袁尚仁。副將二員:祖、李。參將一員:韓。打聽一員:葉,遊擊一員:陶。都司一員:常。守備十餘員,千總、把總約三十員。兵四千人,其中蒙古兵約一千人。以上官兵盡殪之。”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李富明,當為李輔明,原檔如此)就這樣四千明軍“盡殪之

(殪,漢字,讀作yì ,指

1. 死:“左驂~兮右刃傷”。

2. 殺死:“~此大兕”。

3. 跌倒:“奔~百餘里間”)。

再看看清軍戰利品:

“克前屯衛城俘獲物數目:

人二千一百有二名,駝十二峰,馬二百九十七匹,牛三百八十三頭,驢一百七十一頭,共計二千九百六十五。

並獲東珠六、素珠一,金六十一兩,銀四千七百四十八兩-,石青杯二口,玉壺一把,.緞衣三百二十六襲,肷皮無袖齊肩女褂一件。”

“......(原文缺)

金礪旗獲二等將軍炮六十八位,三等將軍炮一百十四位,紅衣炮鉛子一百二十發,小鉛子五斗。

劉之源旗獲大小將軍炮六十位,行營炮三十位,火藥二十筐,紅衣炮鉛子三十發,小鉛子五斗。

墨爾根蝦旗獲大小將軍炮一百三十位,三眼銑七十二杆,大小鉛子八斗,火藥十五筐。

吳守進旗獲大小將軍炮八十六位。

石廷柱旗獲大小將軍炮一百一十位,大鉛子十五發,小鉛子二百六十發,平常鉛子一斗,.火繩一大笸籮。”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解決了前衛城後,為怕前所明軍跑路,派出了阿濟格尼堪、布善率兵追擊,駐守在前所城中的總兵黃色果然逃往山海關,清軍兵不血刃佔領前所城。

“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布善率將士至中前所。

明總兵黃色、聞前屯衛陷棄城而遁。官兵追襲黃色敗走。

遂拔中前所俘獲千餘人。並駝馬火器諸物”

【清實錄】清世祖卷之二

“恐中前所人聞我攻前屯衛,離城逃竄,遂遣意章京阿濟格尼堪、布善率每旗巴雅喇甲喇章京一員,每牛錄巴雅喇二人、噶布希賢超哈,外藩蒙古兵之半往圍之。時中前所黃總兵官聞前電衛城陷,魂飛魄散,知軍威不可敵,遂棄城向山海關逃竄,時阿濟格尼堪,布山堵截,又率章京四人追。”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接下來就是打掃戰場,繼續需找財物“

“初三日(11月13日)。大軍駐營,分配俘獲。

初四日(11月14日),留漢軍於前屯衛城,以搜尋銅。

初五日(11月15日),仍駐城搜銅。”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清軍攻前屯衛時陣亡人數

“攻前屯衛城時陣亡人數:漢軍章京一員,滿洲專達、撥碩庫四員,滿洲甲士二十一七人,外藩蒙古撥碩庫二.員、甲士五人。漢軍撥碩庫十員、甲士三十三人、敖爾布四十八人、跟.役七人。共損一百三十七人。”

【《滿文國史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

(“撥碩庫”滿語。漢語稱領催(boxokv);“敖爾布”,又作鄂爾布。漢譯作“鹿角兵”,為清代八旗漢軍驍騎營掌舁鹿角之甲兵。)

這次戰役對前衛城是毀滅性的,清軍除殺死明軍、俘獲人口之外,“城中公私家舍一齊放火”,從此前屯衛這座千年”古遼東重鎮“走向沒落,淪落為今日籍籍無名的遼西小鎮。

“使譯官樸庚生申繼黯從便探問其曲折:

則中後所前屯衞兩城將陷之際,城中公私家舍一齊放火,勿論男女各自燒死,資糧機械亦皆燒盡,分叱不喻。沙河衞段收入於寧遠,中前所段收入於山海關,舉皆守城清野之故,欲進欲留軍無見糧,且孔耿兩將以前鋒傷損其軍兵有倍於清人,以此速還以為休養進取之計,而我國砲手之致死者或雲三名或雲四名,致傷者亦過十餘人,是如虛實間所聞如此,乙仍於並只馳啟為白臥乎事。”

《昭顯瀋陽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