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季度規模以上非公經濟「1」運行情況

截至2018年3季度末,全市規模以上非公單位2.4萬家;1-3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45135.4億元,同比增長7.3%;創造利潤4552.8億元,同比增長8.5%;吸納就業399.1萬人,同比增長1.2%。

分登記註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474.3億元,同比增長4.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360.5億元,同比增長19.1%;外商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300.6億元,同比增長4.7%。

分行業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非公經濟收入增長較快,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595.2億元和4130.1億元,同比增長20.5和10.4%。此外,房地產業發展減緩,1-3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11.8億元,同比下降10.5%。

分規模看,非公經濟中的大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432.4億元,同比增長12.8%;中小微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1344.8億元,同比增長2.6%。

分功能區看,首都功能核心區非公經濟實現營業收入6095.5億元,同比下降3.2%;城市功能拓展區實現營業收入25056.2億元,同比增長6.7%;城市發展新區實現營業收入12313.7億元,同比增長15.6%;生態涵養髮展區實現營業收入1670.1億元,同比增長1.7%。

附註:

一、統計範圍

統計範圍內且資產由我國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外商控股的“非公有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以及主要經費來源於私人、港澳臺資和外資的非企業法人單位。其中,私人、港澳臺及外商控股是指由其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經濟成分。統計範圍包括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具有資質的建築業法人單位,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從業人員期末人數50人及以上的服務業法人單位(其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為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從業人員期末人數50人及以上的法人單位),金融業法人單位、視同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及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其他法人單位(其中非金融監管的金融業法人單位為年營業收入(或收入合計)5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單位),以及重點房地產開發經營單位。

二、採集渠道

非公經濟統計數據是以政府綜合統計現有資源為主體,通過定期整合國民經濟各行業統計範圍內調查單位的統計信息,獲取統計資料。

三、標準劃分

北京市非公經濟劃型標準是按照生產資料所有權性質,非公經濟統計範疇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和控股情況兩方面界定。

(1)生產資料完全屬於非公有制經濟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註冊類型”標識為“私營獨資企業(171)”、“私營合夥企業(172)”、“私營有限責任公司(173)”、“私營股份有限公司(174)”、“港、澳、臺商獨資經營企業(230)”、“外資企業(330)”的法人單位全部納入非公經濟統計範疇。

(2)生產資料具有“混合經濟”特徵的法人單位。即在《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中“登記註冊類型”標識為“其他聯營(14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59)”、“股份有限公司(160)”、“其他(190)”、“與港澳臺商合資經營(210)”、“與港澳臺商合作經營(220)”、“港澳臺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其他港澳臺商投資(290)”、“中外合資經營(310)”、“中外合作經營(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其他外商投資(390)”的單位則要根據機構類型分類處理。

其中的企業法人單位,根據 “控股情況”進行劃分,將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和外商控股納入非公經濟範疇。

非企業法人單位要依據註冊經濟類型界定。登記註冊類型為“與港澳臺商合資經營(210)”、“與港澳臺商合作經營(220)”、“港澳臺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40)”、“其他港澳臺商投資(290)”、“中外合資經營(310)”、“中外合作經營(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其他外商投資(390)”的法人單位,視同為非公經濟。

(3)產業活動單位的經濟性質與所屬法人單位一致。

(4)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非公經濟範疇。

四、指標解釋

收入合計:指單位取得的各類收入,包括企業的營業收入和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收入合計。企業營業收入指在報告期內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轉讓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總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財政撥款、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他收入。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合計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收入,包括捐贈收入、會費收入、提供服務收入、商品銷售收入、政府補助收入、投資收益和其他收入。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虧盈總額,包括營業利潤、補貼收入、投資淨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沒有利潤總額。

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指在報告期內(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擁有的從業人員數,包括在崗職工、使用的勞務派遣人員及其他從業人員。

--------------------------------------------------------------------------------

[1]本文中的非公經濟及全市經濟均指規模(限額)以上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