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的吳國將軍孫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如今,孫子兵法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廣受尊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其精髓在善於從全局的高度,去認識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把握克敵制勝的奧妙,駕馭治軍用兵的方法。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今天,小編範想文化陪你一起細讀經典,體會那種《孫子兵法》在手,天下我有的真切感覺,讓世界軍事經典滋養我們的事業與生活。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軍爭篇(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兩敵對峙,沒有比先獲制勝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難的地方是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條件。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後與敵人發動,卻先於敵人到達。這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了。因此“軍爭”有利的,但也是危險的。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所以卷甲急進,白夜不休,加速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遣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因此,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瞭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佈,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地形。所以,用兵是憑藉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對己有利而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開疆拓土,要分一部分給有功之人。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相機行事。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上說:“在戰場上聽不清語言的指揮,所以設置了金鼓;看不清動作的指揮,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視聽的。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其銳氣,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讓他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敵人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怎樣發力的。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於背靠山丘的,不要正面進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用來充當誘餌的部隊,不要貪食;對回撤本土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九變篇(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周圍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佔,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將帥精通地形的無窮變化,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地形的無窮變化,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地利之便。指揮作戰如果不懂地形的無窮變化,即使知道以上所述的“五個原則”,也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

智慧明達的將帥考慮問題,必然把利與害一起權衡。考慮到有利條件,大事就容易進行;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讓人頭痛的事去使敵國屈服,用複雜的事變去使敵國窮於應付,以利益為釣餌引誘敵國歸附。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倖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準備;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倖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堅不可摧的防禦。

所以,將領有五種致命弱點:堅持死拼硬打,會招致殺身之禍;臨陣畏縮,貪生怕死,則可能被俘;性情急切易怒,可能受敵輕侮而失去理智;過分潔身自好,珍惜聲名,可能會被羞辱引發衝動;過於愛護民眾,受不了敵方的擾民行動而輕率行動。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領最容易有的過失,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沒,將領犧牲,必定是因為這五種危害,一定要認真對待。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行軍篇(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彊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多益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己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孫子說:領兵作戰時應該是這樣處置軍隊的,通過山地,必須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佔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遠離水流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它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逗留;如果同敵軍相遇於鹽鹼沼澤地帶,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平坦之地,而右翼要依託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歡乾燥的高地,避開潮溼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在物產豐富並且較高而堅固的地勢駐紮,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就有了勝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處駐紮,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面,並且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些用兵的好處,是鍀自地形的幫助。上游下雨,洪水突至,應等待水勢平緩以後。凡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我們應該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面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背靠它。軍隊兩旁遇到有險峻的隘路、湖沼、水網、蘆葦、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覆搜索,這些都是可能埋設伏兵和隱伏奸細的地方。

敵人離我很近而安靜的,是依仗它佔領險要地形;敵人離我很遠但挑戰不休,是想誘我前進;敵人駐紮在平坦地方,是因為對它有好處。樹木搖動,是敵人隱蔽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是敵人佈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有伏兵;野獸駭奔,是大舉突襲;塵土高而尖,是戰車駛來;塵土低而寬廣,是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拽柴而走;塵土少而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紮營。敵人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戰備的,是準備進攻;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態的,是準備撤退;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佈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而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跑並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決戰;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飢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飲的,是乾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進兵爭奪的,是疲勞的表現;敵人營寨上聚集鳥雀的,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的,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的,是敵將沒有威嚴的表現;旌旗搖動不整齊的,是敵人隊伍已經混亂。敵人軍官易怒的,是全軍疲倦的表現;用糧食餵馬,殺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拼死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不斷犒賞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不斷懲罰部屬的,是敵人處境困難;先粗暴然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派來使者送禮言好的,是敵人想休兵息戰;敵人逞怒同我對陣,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他的企圖。

打仗不在於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擁戴,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執行懲罰,他們會不服,不服就很難使用。士卒已經親近依附,如果不執行軍紀軍法,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仁德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才是必勝之軍。平素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從來不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不會服從。平時命令能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機變篇:迂直患利九變,滅敵人氣志!連載三

小結:第七篇講的是怎樣在用兵中“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從而奪三軍之氣,奪將軍之心。第八篇根據所調之兵與所遣之將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對待,有地形的不同,有性格的差別,有優劣等的詳盡研究,各有不同應對。第九篇講在行軍中如何宿營和觀察敵情,詳實細緻,參考性強。

對文化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可加關注,互相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