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中旬,李世民率領遠征軍迅速南下,於六月二十日包圍了安市城。

在遼東境內的所有高麗據點中,這座安市城的情況最為特殊。

嚴格來講,它現在處於半獨立狀態。

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當初,淵蓋蘇文發動政變、大權獨攬後,高麗各地方的守將和城主都懾於他的淫威,不得不向他屈服,唯獨安市城主拒不承認淵蓋蘇文的新政權。淵蓋蘇文勃然大怒,數度發兵攻打。由於安市城城防堅固,加上安市城主英勇善戰、指揮有方,所以屢屢將政府軍擊退。淵蓋蘇文沒轍,最後只好放棄,任憑安市城變成一個沒有歸屬的獨立王國。

但是此時此刻,淵蓋蘇文卻不能再對安市城置之不理了。

因為遼東的其他重鎮均已陷落,只剩下這座安市城可以阻遏唐軍的兵鋒。雖說它的南部還有建安、後黃、銀城、烏骨等城池,可這些地方的防禦都相當薄弱,根本經不起唐軍一擊。安市一旦失陷,唐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跨過鴨綠江,直搗平壤。

所以,淵蓋蘇文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保住安市城——保住這遼東的最後一道屏障!

就在唐軍進圍安市城的次日,淵蓋蘇文就命令北部總督高延壽、高惠真,統領高麗、靺鞨兵共計十五萬人,大舉救援安市城。

十五萬人是什麼概念?是傾國之師,是高麗王國目前可以動用的所有機動兵力和後備部隊!

毫無疑問,唐帝國的遠征軍與傾國而來的高麗軍隊必將在安市城展開一場大決戰。

安市城的存亡將對這場戰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李世民很清楚——安市城是一顆硬釘子,要拔下它並不容易。

所以一開始,李世民曾打算繞過安市城,先把南部的建安城打下來。可李世勣卻不同意皇帝的戰略,他的理由是: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唐軍的補給中轉站在遼東城,如果繞過安市進攻建安,那麼後方的運輸線很容易被安市守軍切斷;反之,如果先攻下安市城,則建安城唾手可得。

李世民尊重李世勣的意見,遂決意攻打安市城。

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當高延壽的救援大軍火速向安市城推進的時候,李世民對當前的形勢作出了三種判斷。

他說:“現在高延壽有三種戰略選擇:第一,率領大軍前進,與安市城的守軍互為掎角,佔據險要地形,派出靺鞨騎兵抄掠我們的牛馬,一旦我們進攻受挫,要撤退又受阻於沼澤,就會陷入困境,這是上策;第二,救出安市城的軍民,然後撤退,這是中策;第三,自不量力,與我們在戰場上一決勝負,這是下策。諸位等著瞧,高延壽必出下策,要生擒他易如反掌。”

與此同時,高麗軍中的一個謀士也正在向高延壽獻策:“李世民對內掃除群雄,對外製伏戎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今傾國而來,我們不是他的對手。而今之計,只有堅壁清野,避其鋒芒,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然後派出奇兵切斷唐軍的補給線,一旦唐軍的糧食告罄,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我軍便可大獲全勝。”

很顯然,這個謀士的策略正是李世民所說的上策。

可惜的是,剛愎自用的高延壽根本聽不進去。他斷然拒絕了謀士的建議,毅然揮師西進,決意與李世民一決雌雄。

一切都被李世民掐準了,而高延壽的敗局也就此註定。

高麗援軍馬不停蹄地向安市城奔來。

當他們距離安市城四十里地的時候,李世民擔心他們不敢前進,於是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一千名突厥騎兵作為誘餌,去誘使高麗軍隊繼續深入。

阿史那社爾與高麗軍剛一交鋒,就佯裝敗北。高麗士兵大喜,互相喊著說:“唐軍太容易對付了!”於是爭先恐後地追擊,直抵安市城南八里,然後緊靠山麓紮營列陣。

李世民笑了。

高延壽果然有勇無謀。

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他隨即帶著長孫無忌等人和數百名騎兵登高遠望,觀察敵情,只見高麗軍隊旌旗飄飄,陣營綿延達四十里。同時,李世民又仔細觀察了高麗軍營附近的山川地形,尋找適合伏擊和衝鋒的地點。

一番偵察之後,李世民心裡已經有了八成的勝算。

就在這時候,江夏王李道宗向李世民提出了一個直搗腹心的戰略。他說:“高麗以傾國之兵來戰,都城平壤的防禦必然薄弱,臣請率精兵五千,直搗腹心,拔其根本!只要攻下平壤,高麗的數十萬眾便可不戰而降。”

這是一個出奇制勝的戰略。

假如李世民採用了這個戰略,那麼這場高麗戰爭的結局很可能就會全然不同。可令人困惑的是,李世民聽完後卻一句話也沒有說。

沒有說話並不代表默許,而是表示拒絕。

李世民為什麼會拒絕李道宗的提議呢?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他太自信了。眼下他已經成竹在胸,完全有把握一舉吃掉高延壽的這支援軍。而安市守軍一旦沒有了外援,就算他們想負隅頑抗,其下場也必定和遼東城一樣!

這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當時的想法。

李世民用沉默拒絕了李道宗之後,隨即遣使給高延壽送了個口信,說:“淵蓋蘇文強臣弒主,所以我前來問罪,至於交戰,本來就不是我的意願。我大軍深入你們國境,糧食供應不上,所以先奪你們幾座城池,等你們政府恢復藩臣的禮節,自然會將城池交還給你們。”

很顯然,這是李世民有意釋放的煙霧彈。他知道高延壽有勇無謀,所以吃定他了。

高延壽果然中計,隨後便放鬆了警惕,軍營的防備也異常鬆懈。

而李世民則連夜召開了軍事會議,抓住戰機進行決戰部署。他命李世勣率領步騎混成部隊一萬五千人,搶佔西面的山頭;又命長孫無忌率精銳部隊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狹谷秘密行軍,迂迴到高麗大軍的後方;而他本人則親率四千人坐鎮北山,將總指揮部設置於此,從這裡俯瞰整個戰場,以戰鼓、號角及各種旗幟作為指揮作戰的信號。

這場殲滅戰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就在於長孫無忌這支奇兵能否順利迂迴到敵軍後方,擾亂其軍心,並且切斷其後路。

李世民在北山的制高點上,迫切等待著長孫無忌發出的信號。

六月二十二日清晨,李世勣率部悄悄佔領了西嶺。當薄霧逐漸散去,高麗軍隊才赫然發現唐軍早已在他們身邊擺出了一個攻擊陣形。

高延壽大驚失色,立即下令軍隊準備作戰。

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此刻,長孫無忌的奇兵已經穿過狹谷,進入了預定戰場,並且掀起漫天塵埃,向指揮部發出了信號。

李世民一見,即刻命鼓手和旗手發出進攻的指令。

剎那間,唐軍各部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各個方向對高麗軍營同時發起了攻擊。高延壽根本弄不清唐軍到底有多少兵力,更不知道唐軍的作戰意圖。他試圖分兵抵禦,可是軍營長達四十里,戰前又毫無準備,所以他根本來不及對十五萬士兵發出不同的作戰指令。

在這一刻,高延壽生平第一次發現——原來帶著十幾萬人打仗是一件如此痛苦的事情!

唐軍各部就像幾把尖刀從各個方向猛然插入高麗軍營。高延壽的部下們得不到主帥的指令,只能硬著頭皮各自為戰。

十五萬人頃刻間變成了十五萬只無頭蒼蠅。

就在此時,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雷鳴電閃、風雨大作,使得這個數十萬兵馬奔騰廝殺的戰場變得更加慘烈、詭異而壯觀。

李世民在北山上俯瞰著這一幕,心頭不禁掠過一陣陣難以名狀的悸動。

忽然間,在千軍萬馬中,有一襲鮮豔的白袍赫然映入了他的眼簾。

那是一個年輕的戰士。所有人都身披鎧甲,只有他是一襲白袍。

只見他手持長戟,腰掛箭袋,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李世民大為驚異,連忙問左右此人是誰。

可是,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白袍勇士。

此時戰場上的形勢已經逐漸明朗,高麗軍隊全線崩潰,在戰場上扔下了兩萬多具屍體。高延壽、高惠真帶著殘部倉皇逃進了山區。

此戰唐軍完勝。

戰鬥結束後,李世民第一時間就命人把白袍勇士帶到了他的面前。

這個人,就是享譽後世的大唐傳奇名將薛仁貴。

然而此時,他還只是一個剛入伍不久的普通一兵,這是他第一次走上戰場大顯身手。

薛仁貴自恃驍勇,為了創建奇功,故意不穿鎧甲而披白袍,希望以此引起高級將領們的注意。可他絕對沒有想到,第一個注意到他的人,居然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略為詢問他的身世之後,對他大為讚賞,隨即賜給他兩匹戰馬、四十匹絹,並擢升他為遊擊將軍。

高麗戰爭結束後,李世民在撤軍途中曾經頗為感慨地對薛仁貴說:“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資治通鑑》卷一九八)

薛仁貴就這麼一戰成名,從此走上一代名將的輝煌征程。

安市城大捷:李世民御駕親征 踏平高句麗

經此一役,高麗的十五萬大軍被殺兩萬多人,餘眾作鳥獸散,只剩下不足四萬人跟著高延壽逃進了深山,依險固守。長孫無忌按照原定計劃,毀壞了後方河流的所有橋樑,徹底切斷了高延壽的退路。

隨後,李世民命令各軍守住各個山口,把這支殘敵團團圍困。

高延壽已成甕中之鱉。

六月二十四日,高麗軍隊殘存的軍糧告罄。高延壽、高惠真意識到大勢已去,只好帶著餘眾三萬六千八百人向唐軍投降。

高延壽、高惠真被押到了唐軍大營,從轅門開始屈膝跪行,一直來到唐軍的受降臺前,聽候唐朝皇帝發落。李世民一身戎裝、威風凜凜地坐在高臺上,冷笑著說:“你們這些東夷少年,在海邊跳梁還行,要想打硬仗一決勝負,恐怕還不是我老人家的對手。怎麼樣,從今往後,還敢與天子交戰嗎?”

高延壽等一干降將全都匍匐在地,渾身戰慄,一聲也不敢吭。

都已經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這一戰,可以說是李世民東征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唐軍不但將這支十五萬人的大軍一舉擊潰,而且繳獲了戰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件以及大量其他武器。

對於三萬多名戰俘的處理,李世民採取了三種不同的辦法。

首先是三千五百名各級軍官,李世民分別授予他們官職,然後悉數遣回中國,隨宜任用;其次是三萬多名高麗士兵,李世民二話不說,全部將他們放歸平壤。

在古代戰爭中,如此慷慨地縱俘還是比較少見的。李世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對於深入遼東腹地的唐軍來說,此時最缺的不是兵力,而是糧食和補給。眼下這三萬多人就是三萬多張吃飯的嘴,李世民斷然不能留下他們。此外,出於政治考慮和人道主義立場,李世民也不想殺降,所以只有放歸一途。

高麗降卒們頓時感激涕零,歡呼之聲響徹數十里地。

最後是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

對於他們,李世民的命令只有兩個字——坑殺。

在遼東戰爭初期,靺鞨人本來是站在唐朝一邊、老實聽從天可汗調遣的,可後來不知為何受了淵蓋蘇文的蠱惑,居然反戈一擊,與唐朝為敵。對於這種背信棄義、不知好歹的蠻夷,李世民當然不會饒恕。

那一天,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被毫不留情地全部坑殺。李世民希望以此警示其他戎狄——這就是背叛天可汗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