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王安石,多重身份扮演者,為何受到質疑

歷史上的王安石,多重身份扮演者,為何受到質疑

他的變法遭遇重創夭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權力的更替使得新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遭到了廢除,其本質在於改革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當變法開始施行的時候就阻力重重,官員們連番上書企圖挽回宋神宗的旨意,並對當時位居宰相的王安石展開各種構陷。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隨著封建制度的一步步完善,官僚資本在整個社會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他一人之力難以撼動的,從某些意義上來說,皇帝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若當這些官員們齊心協力反對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皇帝也無能為力。

歷史上的王安石,多重身份扮演者,為何受到質疑

其二,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法本身就具有很多的缺陷。改革中重要的一項——推行“青苗法”,其目的是抑制地主對土地的兼併,退換給農民土地,充盈國庫。可無奈的是,很多靠天吃飯的農民沒有能力向官府繳納本息。除此之外,他的新法改革思想還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時的北宋,官員機構嚴重超支,常年的戰爭配和款也使得國庫常年空虛,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之中 。

歷史上的王安石,多重身份扮演者,為何受到質疑

我們知道他的本意是將官僚資本轉為國家資本,充盈國庫,重視發展民生經濟。但是他過於重視改革中的開源,而忽視了整個改革中的消耗。這種消耗最大程度體現為資源的浪費,那個時期的北宋推行文治,經常一個官職有眾多官員擔任。這就意味著國家養了很多不必要的廢人,對國家財政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消耗。而且地方繳納的金額,一層層上傳,每個環節都有剋扣,到了朝廷手中所剩無幾,又何來充盈國庫的說法。王安石的政治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只是囿於時代和環境的侷限,他的變法註定失敗。

歷史上的王安石,多重身份扮演者,為何受到質疑

王安石的變法就像夜晚的煙花一樣絢麗奪目,卻也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帶給當時社會的積極影響微乎其微,但我們在他的變法裡面看到了革新的進步,看到農業社會的出路,因而受到後世的普遍關注。我們往往會因為別人的一點不足,完完全全否定一個人。批判他的新法改革有諸多不合理時,也需要看到他為北宋王朝和整個社會做出的貢獻,絕非一次變法的功績可以言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