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董卓迎来了人生最大转机,从一介边军将领,一跃成为洛阳最强的势力,执掌朝堂。
但势力如此庞大的董卓,却在短短两三年间覆灭。那么,董卓到底做了什么,使得这转变来得如此突然?
1、擅自废立
董卓成为洛阳最强的势力时,官职是前将军,不说位比三公,就连九卿都不如。于是罢免司空刘弘,自任司空。不久之后,改刘虞为大司马,自任太尉,假节钺虎贲,取得了对全国军队的指挥调度权力。为了进一步独揽大权,于是废刘辩,立刘协为帝,以拥立之功而任相国,更封郿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凌驾于皇帝之上。大汉执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儒家的思想中,看重的是忠孝节义,忠君在前,董卓此举,引发士人不满,遭到强烈反对。
2、擅杀朝臣
侍御史扰龙宗面见董卓议事时未解剑,董卓为立威而将其诛杀;袁绍等人起兵之后,董卓为防事端杀少帝刘辩、何太后及舞阳君,此后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而无人能止;杀曾经帮袁绍等人说话的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族灭;以勾结袁术的罪名诛杀了与其有矛盾的卫尉张温……如此擅杀大臣,自然引起朝堂上下的不满,董卓在大汉官员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
3、治军不严,执政暴虐
董卓的部下行军至阳城时,正赶上二月社祭,领军将领就把所有男子斩杀,头颅悬挂于车辕,抢掠妇女,大张旗鼓返回,对外宣布是打了胜仗;答应接受北地叛乱者投降,却事后反悔,在宴饮中将数百投诚者断舌、斩手、凿眼,以残忍手段杀死;属下有言语失误,就将其诛杀……如此行事,自然令董卓民心尽失。
4、封赏不公
担任废除已久的相国,董卓依旧不满足,后来又自封太师,号曰尚父,位在诸侯王之上;母亲封池阳君;弟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孙女董白,尚未未笄,封渭阳君;就连还是婴儿的孩子,也全都封侯;宗族内外并列朝廷。自己家中如此显赫,但董卓的那些部下,却并没有收到优待,依旧为校尉、中郎将,掌握实权分驻各地。要知道,众将之所以跟随董卓,为的就是封妻荫子,显然董卓未能满足他们的愿望。虽不至于因此而叛变,但董卓在却失去了军心。
5、用人不当
出身边鄙之地,恃武勇,所以董卓才学不高,于是强征名士以收众望,蔡邕、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被迫出仕,被授予高位,如颍川荀爽,九十三日内升至司空,位列三公。朝中的这些倒也罢了,虽有二心,但在董卓眼皮底下翻不出什么浪花。更关键的是,董卓还任命了很多地方实权官吏,袁绍为勃海太守、邟乡侯,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害怕逃至南阳,为南阳太守;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来这些人都成为讨董的中坚,成为董卓覆灭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就是董卓在成功夺取大权后所做的大事,相比这些,其他如沉迷酒色就只是小问题了,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高处不胜寒,人一旦达到巅峰,就容易迷失方向,骄傲自大,从而不断犯错。何进如是,为宦官所杀;董卓如是,身死族灭;后来的曹操也是如此,才有赤壁之败,好在曹操被赤壁大火烧醒,这才有了后来的大魏。
閱讀更多 三國逐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