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理财“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浙商银行三招搞定

一、

我的朋友A、B、C,在银行理财问题上,各有“痛点”。

朋友A因为要买车的缘故,托我找人帮他办过一笔消费信贷。车价70余万,而A手头闲散资金只有20来万,因此需要贷款50万。

A的懊恼在于,他并不是真缺这50万,只是尚有一大笔钱都锁在了某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里动弹不得。而A的性格又是那种花点利息能搞定的事儿,就不愿意开口去求人借钱。可A算算账,心里仍然不是滋味:买的银行理财收益率才5%,贷款的年化综合成本却接近10%。“这银行理财,算是理得亏大发了!”

朋友B前阵子则是开口问我借过钱。说来好笑,她只借2万、只要一天。原来B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是把某宝的货币基金当成自己的零钱包来使,日常可能用到的几万元现金全部扔在那里,边享受T+0的类活期便利,边赚着远超过活期的收益。

可是并不关心金融的B浑然不知的是,自去年7月1日新规实行起,她习惯的货基零钱包似的用法,已经变了——货币基金“T+0”赎回有了1万元的限额,超过1万元就要到第二天晚上23:59分前才能提取出来。而B那天急着要转2万元稿费给人,所以只好跑来我这里“调头寸”了。

直到那天,B才定睛查看发现她的货基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T+0有了限额,还有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连续徘徊在2.8%左右的低位,比她习惯的数字整整少了1个百分点。

B问我,有没有一种产品,能和她习惯了的曾经的货基媲美,较高的收益率、相当的安全系数,关键还要T+0想取多少钱就取多少钱。

C向我咨询的时候人在欧洲,她在逛街时看中一块名表,想刷信用卡购买,可信用卡即便可以临时升额,也升不到这块表不菲的价格。C后来觉得四处腾挪钱或拼凑多张信用卡实在太麻烦又丢面子,所以也就作罢了。


谁说理财“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浙商银行三招搞定


二、

A、B、C的“痛点”其实很有代表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想赚比活期更高的收益,就无法保障良好的流动性,于是到了紧要关头,有钱人也缺起了钱。

但其实,谁说理财相对的“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有一批银行不断创新理财服务,早已有针对A、B、C“痛点”的“良方”,浙商银行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只是银行们总是太低调,很多消费者还不知道原来已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本期“愉见财经”就先以浙商银行为例做一介绍。

A的“痛点”是一大笔钱被锁在了封闭式运作的银行理财里。如果吸取A的教训,难道我们就只剩两难选择了吗:要么不再敢大金额买长期理财了,得留足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意味着放弃了一笔不错的收益;要么买完以后,就不能临时再有大资金需求。

A的案例姑且还只是靠贷款买了个车,论损失也就是几个点的资金差价;我身边还有朋友,熊市里买的中长期银行理财,结果几个月后投资风向大变、股市由熊转牛,他立马傻了眼,因为炒股的老本都被理财产品锁死。

按他的自嘲,那就是“熊市被股票套,牛市却被理财套”,瞬间感觉自己错过了几十万。

这两位投资者,实在有必要了解一下浙商银行早在2015年8月就开业内先河,率先推出的网上个人理财产品转让功能。封闭式银行理财的确无法提前赎回,但可以转让呀。

经我们亲测,在浙商银行手机银行App、直销银行App、网上银行等渠道的“财市场”频道里,该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大额存单等,都可以通过这一服务实现快速转让,成交后资金实时到账,而且目前为止这项服务都是免收手续费的。

我们观察了一段时间还发现,转让区挂出来的转让理财成交速度相当之快,几乎可说是“秒杀”。

下面通过一组动图来体验一下:


谁说理财“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浙商银行三招搞定


颇具人性化的设计是,在“财市场”里头,理财转让还有“一口价转让”、“竞价转让”、“分拆转让”、“协议转让”等各种模式。

一口价转让,是指按照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谁持有的期限,收益就折算给谁;为了让标的更具有吸引力,也不妨让渡部分自己的收益给受让方;而竞价转让顾名思义就是只固定本金、不固定投资收益价格的部分,由双方叫价、进而撮合。

这样算来,双方其实都有利可图。比如A吧,在买车的当口,他的一年期理财只剩最后5个月了,假设他买的是浙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并将之转让,那么A就不用去办贷款了;而受让者则只需要持有产品5个月,就可以享受到一年期产品才有的年化5%的收益。

而A可能还有个性化需求。他共有80万的理财产品,但眼下只需要取出50万来用,一则,他可能会担心因份额较大而不太好转,毕竟大多数投资人寻求的都是几万、十几万的标的;二则,他也不愿意把80万都转掉,余下的30万还是可以继续享受收益的。

对于这样的需求,“财市场”还提供分拆转让模式,A可以将他的理财产品拆成若干小份额进行全部或部分转让。

最后,如果A觉得这理财产品真心不错,转让给别人可惜了的话,那也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可比直接问人借钱来得公平互利多了。

谁说理财“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浙商银行三招搞定


“财市场”是浙商银行早在2016年就已经发布的包含线上转让服务、银行理财、代销产品、客户权益等在内的一站式交易平台。从2017年开始,浙商银行再将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财市场”。其未来的目标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跨行、跨机构客户间个人金融资产自由交易,比如不同银行间的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等投资类产品及客户权益、积分等非投资类产品的交易。

三、

A的流动性困惑解决了,B需要的“想拿钱时就拿钱”的、换句话说是能实现“T+0”资金赎回的“零钱包”,要到何处寻觅?

根据货币基金新规,2018年7月1日起,货币基金“T+0”赎回限额为1万元,超过1万的部分只能等待下一个工作日。监管这样做也是为了降低货币基金运作本身的流动性风险,从而保护投资人,然而对我们普通金融消费者来说,道理都明白,可用钱就是不方便了,就像B,就是习惯了以前货币基金的无上限“T+0”了。

B代表了相当一批人,他们时不时有超过1万元的大额资金需求,但又不想让这些数目其实不小的零钱,都白白躺在活期账户里,怎么办?

而且B还有一项额外的诉求,就是收益能和从前的货基一样高,而风险程度则要和货基一样低。这样的产品,市面上有没有?

还是有的。理财新规落地后,银行们的“T+0”开放式理财开始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和上文A所持的有固定期限的封闭式银行理财所不同,银行“T+0”理财是由银行发行的活期理财产品,除了在建仓的那几天有个短暂的封闭期外,之后就都是开放可赎回的了。这些,都和B所熟悉的货币基金非常类似。

但和当前的货基不同的是,银行“T+0”开放式理财没有1万元的当日赎回限额,有些银行还能提供在非工作时间内一定金额的快速赎回。

在收益率方面,所谓“活期的银行理财”,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所以它是没有预期收益率的,产品的净值变动决定投资者的收益。对于买过基金和券商资管产品的老司机们来说,“净值型”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基金等产品都是这么计算的,公式是:单位净值=总净资产/份额。比如认购时单份产品的净值为1,要是投资期内投资组合盈利了4%,那净值就变成1.04。

可是,虽说没有“预期收益率”了,但可以参考现有产品净值变动后可折合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我们观察了几家银行的同类产品,其收益率大体可维持在3.5%~4%一线。

而在安全性方面,包括浙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其底层资产中不少是和货基一样的低风险、高流动性金融资产品种,比如逆回购、同业存单、短久期的利率债等,风险测评结果为低风险,资产表现也相对稳定。

四、

相比A和B,C在境外立时三刻就要刷卡买下价格不菲的名表,要服务好这一个性化需求,似乎难度更大。

可其实这个问题,在浙商银行2016年已推出的首款个人池化授信融资产品“增金财富云”里,就已经有了答案。这一产品的精髓,在于“互联网+池化”。

以C为例,什么东西可以扔到“池”里?简而言之,她所有的能证明她有能力还钱的资产,比如房屋,或是理财产品、大额存单等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抑或是个人信用等非金融资产,都可以入“池”生成授信融资额度。

而“互联网”化,则是指客户不必再跑银行、交材料、办各项手续、等审批,那一套已经OUT了。“增金财富云”办的是全线上服务,一个 APP搞定,“秒”获贷款。

放到C的实例里,远在欧洲的她如果使用的是浙商银行信用卡、系“增金财富云”客户并有可匹配授信额度的资产入“池”,那么在浙商银行APP里按个几下,她就可以将理财入池资产转化为信用卡额度使用。据悉,信用卡额度最高可升至100万元。

这可是很划算的一笔账。假设C将其60万浙商银行“永乐”系列封闭式理财产品入“池”,从而将信用卡额度提升至50万元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这50万,在理财产品端,依然享受着约将近5%的业绩比较基准之年化收益,在消费端,又享受着最长56天的免息期。

如果我们以浙商银行在售的一年期业绩比较基准为4.95%的永乐理财DD2171为例,假设C的此单购物享受到了50天的免息期,那么这一进一出,C相当于就在资金上多赚了3390元。

谁说理财“高收益”与“流动性”不可得兼?A、B、C的“痛点”各不相同,浙商银行用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把这些“痛点”一一抚平。这些创新,不仅体现了浙商银行从“为客户资产增值”到“为客户资产服务”的理念转变,更为其“个人财富管家银行”的愿景奠定了产品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