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几十年,原来做对人的道理就是它呀

学了几十年,原来做对人的道理就是它呀

人品能以数字来算,也是现代人的脑洞大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洪应明 《菜根谭》

基本我们是接受这样的解释:要想追求那种金玉般纯洁的品德,必须到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去磨炼,一定要从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要想创立惊天动地的功绩,必须到难关险隘中去拼搏,必须要向危急险峻之处走去。

如果再分析的精细一些,可以是这样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就是说,想要有“精金美玉”的人品,精金美玉表示纯度高,相当于毫无瑕疵。人品,最基本的定义就是人的品德,能具备劝人向善,使人积极向上的品质才称得上有德。

“定从烈火中煅来”,这一句里面,就是对“烈火”的理解与引申了。基本的解释就是指“轰轰烈烈的事业”或者是“艰难困苦”,这属于引申义,来自烈火的比喻义,指声势大而情绪激烈的群众性行动或运动。理解义可以是,一块铁只是初级形式,经过反复地过烈火高温煅烧,就会变成精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炼成钢”。

学了几十年,原来做对人的道理就是它呀

人品也可以用物衡量的时候,人品就不值钱了

我们经常说“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实际上,这个考验人品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让人赴汤蹈火,或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是说,考验人品的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事业,或者让人走投路的艰难险境,也可能就是某人细小的事情,比如拾金昧不昧,便宜沾不沾,有约守不守等等都是考验人品的时候。也就是说,这里的烈火就相当于“欲望”,对于人品而言,不管欲望大小,每当面临一次善与恶、失与得的选择之时,就是一次烈火般的考验。

为了这种“精金美玉的人品”,古人有“不欺暗室”之举,更有“慎独”一说,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这应该是对个人道德要求的一个高境界了吧。在缺乏公众监督时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举止遵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人品的考验不就如烈火一般吗?

学了几十年,原来做对人的道理就是它呀

功业是什么?你思考了吗?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对于“掀天揭地”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如从一般意义上对“事功”理解,可以理解为“立功立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如果仅为“惊天动地的功绩”,则把“事功”定义过于狭隘了。因为这是古人在谈如何修身,古往今来,能够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有几人?这与修身的要求相去甚远,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古人所说的“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认为“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所以,我们如果把这里“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给我们普通人一个标准的话,就是平常人做事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有了“掀天揭地的事功”人事功了。

学了几十年,原来做对人的道理就是它呀

人性善的幼苗需要精心呵护

“须向薄冰上履过”,按我们一般意义理解,“立功”需要挤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那是什么环境?时时刻刻都处在算计人或被人算计的境况,因此也就时时有一种在薄冰上走的感觉。走过之后就可能建功立业,这是世人之功业,非个人修身之功业。

如履薄冰,是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谨慎什么?有做错事,不说错话,不有错的想法。存有戒心要戒什么?戒自己不谨慎呀。以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去生活,就达到了修身的极高程度,所取得的修身成果就足以“掀天揭地”了。

真可谓:

惘惘求真几十年,人生哲理菜根谭。

道儒释合解一困,修身齐家不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