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鋼:(二)如何正確理解“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

(二)“知行合一”帶來的朝代更迭!

胡寶鋼:(二)如何正確理解“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

01.

上一節談到了“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產生的時代背景,下面想談一個新的問題:既然“陽明心學”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知行合一”又是如此受用,那明朝為什麼還是滅亡了呢?

02.

當然,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這裡只想就“心學”和“知行合一”的學術思想,談談對明朝滅亡的影響。

03.

首先我們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心學”和“知行合一”到底有沒有用?當然有用,而且還很有用。但“心學”再有用,也是有應用範圍的。比如說汽車有沒有用?相對於陸地而言,當然有用;但相對於天空而言,就沒有飛機有用了,這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04.

“知行合一”也是如此!比如,我這幾天在用“天貓精靈”,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知道想去聽一首歌,也喊出了“天貓精靈?”但就是想不起來要聽的歌名,結果設備無法運行。也就是說,你知了,也行了(想喊了),但卻無法具體實施,等於沒用!所以,“知行合一”如果加上“心外無物”,也只能是“知意合一”,如果缺少“物”的配合,所謂“知行”又能創造出什麼物質價值呢?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以心格物,僅覺吾心,但與物卻毫不相干。如物不覺,何以心動?

05.

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雖然達到了“心學”的最高境界,但卻無法應用在現實的生活實際中,客觀上起到了“放縱人慾”的實際作用。於是,明代中期以後,知識階層衝破“程朱理學”的束縛提出的思想觀點,淋漓盡致地發洩滿腔怨恨,無所顧忌地追求狂放不羈的名士風度,頂著“傷風敗俗”的罵名創作“淫詞小說”。很多現象與現實狀況也有相似之處!

06.

到了晚明社會,士人大多信奉“心學”。王陽明初創“心學”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宋儒理學”,並針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論調,提出了“致良知”三字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他的目的是想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結合起來,但僅僅靠“心動”談何容易?

07.

到頭來,“人慾放縱容易,要收斂就難”。各種清規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勢必會造成了許多“假道學先生”。但人們一旦找到了縱慾的理論,甚至形成了放縱慾望的社會風氣,想要匡正就更難了。

08.

也許正是在“知行合一”的“空洞無物”推動下,明末社會“好貨”和“好色”形成了社會的潮流。一方面為了追求物質利益,不擇手段。社會上的那些騙子採用的各種方法,可以說是當今社會同類騙術的祖宗,應有盡有,為了物質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其實,“陽明心學”,特別是“知行合一”在反對“宋儒理學”的極端時,自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放縱人慾。

09.

因此,“陽明心學”本希望通過“知行合一”包打天下,成為解萬物之道!轉了一圈回來後才發現,原來還沒走出自己的心田,於是,無論天下什麼事,也都只好以拿來主義的姿態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之後再回到“心想事成”中而悠悠自得了!

10.

從這一點看,“心外無物”存在一個偷換邏輯概念的問題,因為無法證偽,也就咋說咋有理,而現代社會是一個“科學+心學”的時代,一個忽視“科學”而過分迷戀“心學”的社會,再加上“知行合一”的模糊定義,對於一個現實社會而言,註定是很可怕的,明朝的敗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11.

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也在明亡後既參加抗清鬥爭,又對明亡進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於盜寇,不亡於朋黨,而亡於學術。他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明亡的內在原因,並不是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不是明末的朋黨之禍,而是因為當時整個社會的思想頹敗而一發不可收拾。前兩者都是外因,是標,而後者才是內因,是根本。

12.

在顧炎武看來,王陽明的“良知”學說使知識分子流於空談,“知行合一”學說更是“以心對心”的虛化。甚至認為,明社會的混亂完全歸咎於王陽明的邪說以及他的門徒們以新興的聖人自居而脫離現實,更直接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三點: 黨爭、流賊和“陽明心學”。

13.

可見,“知行合一”的思想很好,但應用在現實社會中和百姓生活中就變味了。一個社會主流思想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一個社會秩序異常混亂和生活難以維繫的社會中,統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思想引導,那麼明朝的滅亡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啊!

14.

至此,一代“心學”思想指引下的大明王朝終於又被清朝推崇的“儒學“思想所取代,中國又從“士人政權”回到了“部落政權”,從而失去了“心學”對過去儒學的改良,同時也喪失了“東方心學”與“西方科學”相結合的機會,導致此後300年裡,中國又開始復辟到迂腐的傳統儒學之中,甚至錯過了中國學習科學的機會,從而開始全面於時代、落後於西方……。

(未完待續,二)

(更多的交流與探討,可關注“定慧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