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钢:(二)如何正确理解“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二)“知行合一”带来的朝代更迭!

胡宝钢:(二)如何正确理解“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01.

上一节谈到了“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想谈一个新的问题:既然“阳明心学”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知行合一”又是如此受用,那明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

02.

当然,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这里只想就“心学”和“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谈谈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03.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心学”和“知行合一”到底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而且还很有用。但“心学”再有用,也是有应用范围的。比如说汽车有没有用?相对于陆地而言,当然有用;但相对于天空而言,就没有飞机有用了,这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04.

“知行合一”也是如此!比如,我这几天在用“天猫精灵”,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知道想去听一首歌,也喊出了“天猫精灵?”但就是想不起来要听的歌名,结果设备无法运行。也就是说,你知了,也行了(想喊了),但却无法具体实施,等于没用!所以,“知行合一”如果加上“心外无物”,也只能是“知意合一”,如果缺少“物”的配合,所谓“知行”又能创造出什么物质价值呢?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以心格物,仅觉吾心,但与物却毫不相干。如物不觉,何以心动?

05.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虽然达到了“心学”的最高境界,但却无法应用在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客观上起到了“放纵人欲”的实际作用。于是,明代中期以后,知识阶层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出的思想观点,淋漓尽致地发泄满腔怨恨,无所顾忌地追求狂放不羁的名士风度,顶着“伤风败俗”的骂名创作“淫词小说”。很多现象与现实状况也有相似之处!

06.

到了晚明社会,士人大多信奉“心学”。王阳明初创“心学”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儒理学”,并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提出了“致良知”三字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他的目的是想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结合起来,但仅仅靠“心动”谈何容易?

07.

到头来,“人欲放纵容易,要收敛就难”。各种清规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势必会造成了许多“假道学先生”。但人们一旦找到了纵欲的理论,甚至形成了放纵欲望的社会风气,想要匡正就更难了。

08.

也许正是在“知行合一”的“空洞无物”推动下,明末社会“好货”和“好色”形成了社会的潮流。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社会上的那些骗子采用的各种方法,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祖宗,应有尽有,为了物质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其实,“阳明心学”,特别是“知行合一”在反对“宋儒理学”的极端时,自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纵人欲。

09.

因此,“阳明心学”本希望通过“知行合一”包打天下,成为解万物之道!转了一圈回来后才发现,原来还没走出自己的心田,于是,无论天下什么事,也都只好以拿来主义的姿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后再回到“心想事成”中而悠悠自得了!

10.

从这一点看,“心外无物”存在一个偷换逻辑概念的问题,因为无法证伪,也就咋说咋有理,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心学”的时代,一个忽视“科学”而过分迷恋“心学”的社会,再加上“知行合一”的模糊定义,对于一个现实社会而言,注定是很可怕的,明朝的败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1.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在明亡后既参加抗清斗争,又对明亡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明亡的内在原因,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明末的朋党之祸,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颓败而一发不可收拾。前两者都是外因,是标,而后者才是内因,是根本。

12.

在顾炎武看来,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使知识分子流于空谈,“知行合一”学说更是“以心对心”的虚化。甚至认为,明社会的混乱完全归咎于王阳明的邪说以及他的门徒们以新兴的圣人自居而脱离现实,更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党争、流贼和“阳明心学”。

13.

可见,“知行合一”的思想很好,但应用在现实社会中和百姓生活中就变味了。一个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一个社会秩序异常混乱和生活难以维系的社会中,统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啊!

14.

至此,一代“心学”思想指引下的大明王朝终于又被清朝推崇的“儒学“思想所取代,中国又从“士人政权”回到了“部落政权”,从而失去了“心学”对过去儒学的改良,同时也丧失了“东方心学”与“西方科学”相结合的机会,导致此后300年里,中国又开始复辟到迂腐的传统儒学之中,甚至错过了中国学习科学的机会,从而开始全面于时代、落后于西方……。

(未完待续,二)

(更多的交流与探讨,可关注“定慧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