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三代人专做雕花床 百年木艺载一床

千工床、万工轿是东阳“十里红妆”中最大的亮点,尤其是朱漆描金的雕花千工床,民间素有“一张床眠三代”的说法。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千工床的“简化版”——传统雕花床还在东阳婚俗中不可或缺。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传统雕花床逐渐退出婚房成为“古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西式靠背床。

当曾经的老木匠都退出江湖时,画水镇陆宅村民乐自然村的陆太良重操旧业制作传统雕花床。新年来临之际,他费时月余制作的雕花床终于完工。

围绕一张传统雕花床,陆家祖孙父子三代形成了完整的传承链,贯穿百余年。

东阳木雕:三代人专做雕花床 百年木艺载一床

① 永康人爱买东阳“三块头”

陆太良的木匠手艺传自父亲陆枝田。“一世做人,半世在床”是他从父亲那里听到的关于雕花床制作的“启蒙口诀”,“这句话说明了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做床时要精工投入,不可潦草了事。”因此,这对父子制作的花床,无论里外都非常光滑,摸着没有木刺。

传统雕花床,花团锦簇的床门罩是最大的卖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太良是画水地区响当当的“花床专业户”,义乌、永康、浦江等地都留下了他赶交流会的身影。与到别处赶交流会时推着独轮车不同,到永康四路口、中山、唐先、古山等镇,陆太良都是单身背着个床门罩,俗称“三块头”。原来,永康当地也不乏木工,做的床榻与东阳并无二致,唯独这极尽雕花之能事的床门罩难以企及东阳人水准。脑子活络的陆太良瞄准了这一点,独辟蹊径专售床门罩,既避免了长途跋涉之不便,又顺顺当当让钞票落袋为安。

东阳传统的雕花床属于架子床,通常在床脚架四柱,床顶安置“承尘”的顶盖,四周装楣板和倒挂牙子。正面立柱之间有落脚架床门罩,床的两侧和后面柱间有围栏。明清以来,东阳木雕艺人就在这床门罩和楣板、围栏上精雕细刻,故而雕花床又称“花床”。“解放前,一般农户苦于生计,无法添置花床,结婚时能用上祖上流传的花床已是很奢侈的事。”陆太良说,解放后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大家就千方百计求购或者雇人制作一张简单大方的花床,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传统雕花床业务“井喷期”。

1966年,全国兴起“破四旧”风潮。陆太良有一次去赶交流会,结果被公社干部拦住要没收他的花床,说床门罩上雕的都是“帝王将相”封建糟粕,吓得他连忙说好话,掏出工具雕刻了毛主席语录,总算逃过一劫。回后来,他设计出一套“红色主题”图案请人雕在花床上,结果非常畅销。

② 做花床年纯收入上千元

像那个年代的手工艺人一样,陆太良也是“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用手艺维持生计。

一张花床从取料、开料、到雕花、拼装等,完成制作需要约10天时间。像陆太良这样手艺高超又精力旺盛的,最快用一周时间可以制成一张花床。东阳人常用香樟木制作花床,若受财力限制,则用香樟木雕制床门罩,其余部分用杉木制作。30多年前,一套床门罩的雕花工资仅十多元,雕花匠还上门取料。陆太良就保存着几十套床门罩的花板,由于取材不易,这些樟木生长期仅为十几年,因此未能经受虫蛀。他从中挑选出完好的3套花板,准备给3个儿子每人打造一张花床。“制作花床最好挑选生长了至少上百年的樟木,只有这样的樟木才会心材厚重,不会被蛀。”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即使是边材制作的家具也供不应求,还得私下交易,否则被抓现行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没收交易款不说,还要被关进“学习班”。

在严禁跨地区交易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太良经常到外地销售花床,这属于重点打击的行为。为了避免被“抓现行”,每次去外地都要半夜上路,赶在工作人员上班前到达。“从画水到义乌义亭镇步行需要五六个小时,吃过晚饭后就把花床分拆装上独轮车,晚上十一二点就和徒弟推车上路。”陆太良回忆,一路上两人健步如飞,不敢歇息。到义亭镇里听到广播响起才松了口气,因为这也意味着成功“躲”过了工作人员巡查。有一两次在集市上被查,因为他担任了大队干部,与画水公社的干部们关系不错,搬出他们当救兵,得以成功解脱。

因为手艺好,制作的花床漂亮,陆太良销售速度极快,往往午饭后就可返家。到家后吃过晚饭,他又开始制作花床。如此周而复始,一年能制作30多张花床。每张花床售价百元左右,刨去材料与税款等成本,最多能赚30元钱,这在当时绝对是笔“巨款”。靠着做花床每年约千元的纯收入,他把3个儿子拉扯长大并建了新房。

建新房时,有个泥水工匠慕名上门揽活。房子竣工后结算工钱时,工匠师傅提出:“不要现金,就把我在你家睡的那张花床抵给我吧!”陆太良连声说:“这哪行,这床都被孩子们睡过了!”对方坚持说:“这样才好,这样的花床才吉利!”于是双方皆大欢喜。

③一根杆维系技艺传承链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板式家具大举进入东阳,传统雕花床被靠背床和席梦思所代替,陆太良的手艺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他干脆拾掇好工具和材料,归隐田园。但他的手艺被儿子陆一军传承下来。

陆一军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一起学木匠手艺。16岁那年,他亲手制成了第一张花床,卖得了108元钱,自此“出师”自立门户,曾在原东阳木雕总厂做过两年木匠,应征入伍后从事后勤工作,也以木工为主。如今的陆一军专业从事玉雕,系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但仍不忘老本行,隔三岔五有老客户找他制作家具。他说自己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父亲,“我的爷爷以小木工艺为主,专业制作家具。我父亲大木小木都会,建房所需的梁架结构都是靠他自学而掌握制作技艺,除了在家里制作花床,平时他还被乡邻聘请去建房、做家具。”有一个细节令陆一军至今记忆犹深:当年在生产队里时,农户家里的农具损坏了,都找陆太良免费修补,其中不少属于“疑难杂症”,总能被他妙手回春。

一张传统的雕花床,高与长均约2.2米,深1.35米,涉及上百个精巧的构件,它们的尺寸,都浓缩在一根长约2.5米的样杆上。拿着样杆,陆太良就能顺当地画出各构件的安装之处。因此,样杆也被视为花床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具,其地位相当于丐帮的“打狗棍”。当年,陆太良从父亲手上接过样杆,代表着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其他的工具都由我自己亲手制作,唯独这根样杆必须代代传承。”陆太良说,可惜30多年闲置下来,父亲传下的样杆也断裂了,为此他凭着记忆重新制作了一根样杆,并准备把这根样杆传给陆一军。

“别看东阳传统雕花床很土,其实它是最理想的睡眠用具。”陆太良说,一张花床就是一间小小的屋子,挂上布帐遮光防虫,四面围栏给人安全感,晚上也不怕被子滑落,真正是藏风纳气。”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决心恢复这项古老的手艺,让现代人见识花床承载的生活智慧。(记者 吴旭华)

东阳木雕:三代人专做雕花床 百年木艺载一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