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长期旅居欧美,晚年终老香港和台湾,仿佛和上海无缘。

错!

林语堂和上海渊源深厚:本科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7年到1936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9年——林语堂人生的重要始发站和转折点都在上海!

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的“学霸”

林语堂17岁那年,1912年,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可是,林语堂家境贫寒,付不起昂贵的学费。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福建故居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的福建家乡山水

父亲林至诚是一个乡村牧师,年轻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十三四岁开始自学,他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让儿子上最好的大学。他借了100银元给儿子,还把祖辈留下的房屋卖掉,并让林语堂的两个姐姐辍学回乡嫁人。二姐完婚前送给弟弟林语堂4毛钱,并对他说:“咱们是穷人家,二姐只有4毛钱送给你,你不要糟塌了上大学的机会,我因为是女的,没有这种福气。你到上海去要好好地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林语堂听了心里很难受。他带着感激和感动,告别了出生地福建省漳州(又名龙溪),来到繁华的上海。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圣约翰大学校门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学校图书馆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学生做早操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校长卜舫济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紧靠学校的苏州河

林语堂的求知欲望异常强烈,除了学习英文外,还选修语言学作为专门科学习。他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如《社会学》《伦理学》《宇宙之谜》、《十九世纪的基础》等,他几乎阅读了圣约翰图书馆所有的藏书。

“我很幸运能进圣约翰大学,那时圣约翰大学是公认学英文最好的地方。”林语堂若干年后回忆道,“由于我刻苦用功,在圣大一年半的预备学校,我总算差不多把英文学通了,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我被选为ECHO的编辑人而进入了这个刊物的编辑部。我学英文的秘诀就在钻研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上……”

林语堂在二年级结业典礼上获得了3种奖章,成为全校学生羡慕嫉妒的“学霸”。同学们很累地拼命读书,林语堂则感到学有余力,于是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还成为学校划船队的队长;他参加远东运动会,创造了1英里赛跑的最好纪录;他还去圣约翰大学濒临的苏州河湾钓鱼、捉鳗鱼和鲦鱼等。

新鲜而快乐的4年很快过去,1916年秋,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毕业成绩结束了在圣约翰的大学生活。

林语堂来上海时还是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外地人”,毕业时已经成为一个崇尚西洋的“洋学生”。确实,圣约翰的浓郁的西方教育,外国人的为人处事和治学态度,都深深地影响了林语堂。林语堂曾回忆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带着赞赏的语调叙述道:“他治事极具条理,据说他固定将一本长篇小说每周读一章,一年读毕。在他的图书室里,我看见一卷Bradley的著作……我永远不能忘记他在大会后每日早晨在校园的步行一周。在大会与全体祷告之后,带着他的黑口袋,由宿舍的舍监陪同,到各处去察看,要在回到办公室之前,注意一下哪些事要做……”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上下图:哈佛大学情景

林语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被校方荐举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三年后,他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离美赴法,又赴德国进入耶拿大学,半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1923年夏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起步,林语堂走上了一条治学和创作的光明大道。以后,他用英语创作了《风声鹤唳》长篇小说,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他还用英文写过多部作品,成为中国第一位以英文作品闻名海外的作家。

上海圣约翰大学,成为他学术人生和艺术人生的始发站。

从上海移居美国走向世界

1927年,林语堂重归上海。

他在上海搬过几次家,最初住在善忠路(今常熟路)一套公寓里,后来搬进依定盘路(今江苏路)43号A的花园洋房,直到1936年离开上海。

林语堂在花园洋房里安置了书房,走进去但见四面是书,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联为林语堂所撰,梁启超书写。

林语堂非常热爱生活,喜欢听西洋音乐,也学着弹钢琴和学唱流行歌曲,更喜欢看考尔门的戏和卓别麟演的电影。后来,他的爱好扩大了,如发明中文打字机、旅游、钓鱼、下棋和喜欢美食等,当然抽烟是他的最大爱好之一,他喜欢在自己书房里吸烟,房间里经常烟雾缭绕。

林语堂家有聘请的厨师,廖翠凤也是做饭高手,所以他们常常在家接待上海的文化名人,如鲁迅、郁达夫、邵洵美、钱杏村、朱少庸、徐懋庸、唐弢、施蛰存、赵家壁和章克标等。

在上海,林语堂美好的回忆满满,但也有不愉快的经历。

1928年9月,林语堂应邀担任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英文教授,任期一年,在昆山路146号东吴大学法学院上课。他授课从来不点名,但教室时总是挤满了人。他用的教材是《新闻文选》,内容是选编的报纸杂志上评论或新闻,生动有趣又实用。他上课时从不正襟危坐,有时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在桌上,边讲边谈。林语堂经常点名学生回答或者与学生互相对话,期末考试时,他没有试卷,请同学轮流站起,他像相面先生一样,看看学生的脸就定下分数。

1927年,曾经友情深厚的林语堂与鲁迅先后来到上海,林语堂日记中记录了1929年间二人的多次会面。然而,在1929年8月28日的南云楼晚宴上,鲁迅与林语堂爆发了激烈冲突,导致终生不相往来。

8月28日晚上,林语堂夫妇来到南云楼赴宴。席间,一位青年作家发牢骚说北新书店老板李小峰对作者欠账不还,林语堂也附和说了几句话,不料鲁迅疑心林语堂在说他,就愤怒地盯着他看,林语堂也盯着鲁迅看,两人像一对雄鸡一样对视两分钟。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鲁迅有了酒意,脸色发青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林语堂也起身申辩,闹得气氛十分紧张。郁达夫一面按着鲁迅坐下,一面拉着林语堂夫妇走下楼去,鲁迅还是拂袖而去。鲁迅在日记上记载,林语堂“鄙相尽现”。林语堂的日记则记载:“与鲁迅吵架,此人有神经质。”

1932年夏,林语堂和十几位朋友来到出版家邵洵美的家,讨论出版一份新刊物,大家公推林语堂做主编。同年9月,《论语》杂志由邵洵美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创刊号屡次加印,每期发行量很快达到三四万册。

1933年2月17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访问上海,林语堂上午8点半就在码头迎候,10时30分才接到了萧伯纳。他陪着萧氏前往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中午12时,宋庆龄为萧伯纳举办了接风午宴,蔡元培、林语堂、杨杏佛、鲁迅等作陪。

因为其他客人还没有到,林语堂就和萧伯纳聊了起来。

“赫理斯和亨德生都为您写过传记,”林语堂说,“我认为赫理斯的文笔比亨德生要好。”

“是的,”萧伯纳说,“赫理斯很贫穷,他要写耶稣传,出版商要他写萧伯纳传。他要完成时逝世了,我花了3个月校正和补充书稿。”

……

客人到了大家午餐,随后在楼下合影纪念。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右起第二人即林语堂

《论语》发行一年后,林语堂不再担任主编,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纯粹是散文小品的半月刊《人世间》,杂志1934年4月问世,不料遭到左派作家的攻击,“左翼作家联盟”的鲁迅写了许多嘲讽林语堂的文章。

这时,林语堂应邀参加朋友聚会,招待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林语堂立刻提出,希望把自己的坐位排到赛珍珠旁。饭局结束时,赛珍珠对大家说:“各位如果有新作,我可以做介绍人,在美国出版。”林语堂当晚就把自己在英文报纸上发表的几百篇短评,送到赛珍珠下榻的酒店。几天后,赛珍珠约林语堂见面,其出版商先生也特地赶来。他们商定出版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即后来轰动美国的《吾国与吾民》。10个月后,林语堂如约交稿。该书荣登畅销书排行榜,1935年短短4个月内就创造了印刷发行7版的奇迹。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美国作家赛珍珠

这时,赛珍珠隆重邀请林语堂到美国发展。

林语堂思考再三,最终决定卖掉花园洋房,举家迁往美国。

上海文化界的友人纷纷为林语堂饯行。1936年8月9日,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的主编桂中枢、经理朱少屏在国际饭店14楼的宴会厅举行盛大宴会,林氏阖家出席,参加欢送会的有中外文化界人士和来宾40余人。席间,林氏接受祝酒,谈笑风生,气氛极为热烈。最后,宾主合影留念。

林语堂从乡下人到圣约翰大学学霸,和鲁迅萧伯纳悲喜交往,最后卖房前往美国

20世纪初期的美国纽约

林语堂全家登上美国豪华客轮胡佛总统号离沪去美,定居纽约,开始了40年的域外客居写作生涯。

假如没有在上海结交美国人赛珍珠女士,林语堂的人生历史一定会重写。

林语堂的人生是丰盛而成功的,因为他念的大学是名牌大学并且擅长英语。好的学校毕业又有一技之长,这为他的人生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以后的机会络绎不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海是林语堂人生的重要枢纽站,上海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为上海城市史添加了一段美文佳话。

人物档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龙溪(今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人。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他出生于闽南一个基督教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堂任教。1919年赴美国留学,同年转赴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等。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此后,在海外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66年定居台湾。1968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