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曼哈頓傳奇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上圖是曼哈頓新豪宅:One 57, 坐落在Billionaires Row, 每平米售價7.5萬美元左右,最貴一套近1億美元。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下圖是老牌豪宅:公園大道740號。

老牌豪宅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追溯價格。1971年,保險業巨頭Saul Steinberg 以28.5萬美元從小洛克菲勒第二任妻子Mary手中買了一套1800平米的,2000年,黑石首席執行長Schwarzman斥資3000萬美元從Saul手中買走,此時大約1.6萬美元每平米,創下了當時曼哈頓公寓售價之最。此後,這套房子沒有再成交,2014年時,這棟樓另外一套被對沖基金經理Israel Englander以7130萬美元買走。所以,大致估計當年那套28.5萬美元的,今天應該價值8000萬美元以上了吧?

從1971年到現在,曼哈頓豪宅漲了8000/28.5=280倍,而同時期,全美套均從3萬美元漲到30萬美元,漲了10倍。

房價經過時間的發酵,歷史的變遷,分化起來也是驚心動魄的。



中國30城房價史


分割線以下是轟轟烈烈的中國,近20年來,我國演繹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城市化進程,如果這都不算史詩,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稱為史詩。

下圖是自2002年以來,30城房價與M2搏鬥的軌跡,最上面粉嫩的線是M2。2002年時相差不大的房價,走了15年之後,在城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而讓我們感受最深的是2010年之後的分化,因為到了此時,任憑你再少年英俊雄姿英發,都只能仰望火箭筒一樣升空的北上廣深廈,看它們煙火一樣激情四射的房價在各自夜空開著絢爛的花。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房價圖的底端,還趴著瀋陽貴陽太原和烏魯木齊,這些都是存在於地理課本中的祖國的長城內外天涯海角,你我皆凡人,還沒有那樣瀟灑,這裡既不是大家夢想的家,也不是大家現實的家。



誰跑贏了?


每個人都在同時代賽跑,只有天縱英才的個人或者天縱英才的二代可以跑贏時代機器,大部分普通人都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圈一圈螺旋上升著。

這15年來,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普通人與另外一個普通人不一樣的,既不是漂亮臉蛋也不是有趣靈魂,是他們腳下的那坨鋼筋混凝土,那坨鋼筋混凝土是在北京四環還是在安陽郊區,幾乎定格了一個普通人在銀河系賽道上的位置。

看看你的賽道的價格吧: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1)2002和2010年的各城市房價基本來自於統計局數據,而最後一欄“現在”的數據來自於搜房網等信息渠道,與統計局的有出入,我試圖更真實的反應市場。

2)總體看,從2002年到現在,M2增長了8.22倍,真正跑贏M2的只有7個城市,北上廣深廈+天津石家莊,福州合肥杭州一直到濟南這一個系列,也算是基本追平,成都寧波南昌重慶長沙西安沒有追上,最後的太原到瀋陽,屬於完全跑輸,這一欄可以認為房價沒有增長。

3)分段看,2002-2010年這前半段跑的快而後面跑的慢的,有杭州寧波,也有太原海口,有的是炒作太過,有的是因為資源經濟衰落。後半段跑的快的基本是大省省會。

為什麼?是什麼造成了各自跑道的價格差異越來越大?



人口決定漲不漲


城市也像個人,它也有命運,有的一直booming,有的鹹魚翻身,有的如昨日黃花,有的總像不存在。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說白了,就是聚集人口從事各種工商業活動,所以,城市的基本要素是人口。

城市興衰的一個主要指標就是人口。

30城的常住人口變遷: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1)自2000年以來,30城共流入6974萬人,這超過英國或者法國的人口了,2000-2010年30城年均增長率2%,2010-2016年減緩至1.4%。

2)總的來看,2000以來人口增長比較多的城市是:北上廣深+廈門天津合肥鄭州+武漢成都+南京杭州,都超過了200萬人。

3)分段看,2010年以來,人口增速比較高的是:北廣深+廈天合鄭+武漢石家莊長沙成都重慶,年均增長率都超過了1.7%,重慶增長的人口應該都在主城區,年增超過1.7%了。

4)人口增長速度一般的包括:福州濟南貴陽寧波青島南昌。

5)人口增速比較低的包括:西安昆明南寧瀋陽大連長春太原海口。

小學生人數:

常住人口數據備受詬病,可以參考小學生數據加以對照。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綜合常住人口和小學生數據,得出以下結論:

1)這些年來人口高速增長的城市包括:北上廣深+廈門鄭州,深橙色區域,這些城市是人口和小學生增速都高的城市,廈門基數小。

2)這些年來人口較高增速的城市包括:天津長沙成都石家莊合肥杭州南京武漢,淺橙色區域。

3)人口中速增長的城市包括:福州濟南青島。

4)人口低速增長的包括:西安寧波;人口停滯的包括:太原海口長春瀋陽等。

用小學生增速與房價增速對比: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哈哈,應該像高善文博士一樣做個漂亮的散點圖,奈何我製圖水平不行呀,只能看到強相關性。

1)只要是人口增長的城市,房價都是增長的,房價不增長的都是人口停滯的。

2)人口與房價背離明顯的城市是:人口增速較高而房價漲幅不高的城市是長沙成都重慶,人口增速一般但房價漲幅高的是石家莊濟南福州。

人口決定漲不漲,但是房價漲幅不完全由人口增速決定。

如何判斷城市的興衰,人口的聚散?我覺得分成幾個條件吧,首先是硬條件,主要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既包括水路也包括陸路。然後是軟條件,包括人,制度和文化。人的性格差別很大,世界上有東北亞這種吃苦耐勞的,也有熱帶地區唱歌跳舞熱愛藝術的;制度呢,有高效的資本主義,也有歐洲那些高福利的,在我國呢,有南方民營經濟發達的,也有東北官本位國營經濟佔主導的;文化呢,更準確的說,是指城市的綜合性,如果只有某些製造業,城市會變成一個大工廠,產業一旦變遷,城市衰落的可能性非常高。



人口決定漲不漲,供應決定漲多少


為什麼有的城市人口增速高而房價增速不高,而有的城市人口增速一般但房價增速高?因為還有供應側,一旦供應超過需求,房子就是普通商品,而供需緊張的房子,才會體現出金融屬性,具有增值保值功能。

15年來各城市商品住宅銷售表: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每個城市的商品化程度不一樣,廣州上海江蘇的商品化程度就比較高,北京河南湖南等等各種保障房經濟適用房就比較多,上表是商品住宅銷售數據,是非常準確的,下表是根據各地非商品比例調整出所有住宅數據,其中,北上廣深天津杭州數據是準確的,別的城市是根據比例調整的,有誤差。

15年來各城市所有住宅竣工面積表: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1)人口不增長,即使供應不大,房價也不漲,人口增長,即使供應大,房價也會漲,只是漲幅受限,所以說,人口是首要因素,人口決定漲不漲。

2)人口增速高,但房價漲幅並不太高的代表主要是長沙成都重慶,整個重慶市人口增速不高,但主城人口增速挺高,重慶應該看成一個小省,主城是省會。這幾個城市的主要特點都是供應量大。

3)人口增速並非最高,但是房價漲幅最高的是天津石家莊,人口增速一般,但房價漲幅也不低的是濟南福州,這幾個也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供應量不大。

所以,人口決定漲不漲,供應決定漲多少。

關於經濟增長不錯,人口增速也不錯的城市,房價如何?深圳和重慶可以做為兩個極端的例子,深圳供應非常少,重慶供應非常多,在此產生了兩種模式,深圳是香港倫敦模式,那就是“邊際需求遠遠大於邊際供應”,一線城市就是這種類型,供應太少,收入高的人群需求還沒被滿足呢,更別提低收入的人了,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價是以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定價的。而重慶是充分供應市場,我國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城鎮就是這種類型,供應很大,房價是由低收入者的收入決定的。

其餘城市,都處於深圳和重慶之間,也就是說處於“一線模式”和“三四線模式”之間,經濟強稅源足的城市可能賣地意願弱一些,供應就少,而經濟其實沒那麼強稅源也不足又要搞建設的城市,賣地的願意可能比較強,供應就會多。

關於近期各種租賃房什麼的,我認為不影響商品住宅市場,我再寫文章分析吧。



未來供應


無法準確判斷城市未來的供地情況,可以看一看最近三年各城市住宅土地交易面積,一般而言,三年的土地供應會影響到房價。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上表是2014年7月-2017年6月,三年間各城市住宅土地成交面積,你們自行判斷。



北上深的週期

最後觀察一下北上深以前的走勢,幫助我們判斷未來的方向。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1)2010年之前,北上深房價對M2的追隨比較緊密;2010年之後,可以看成一個週期,就是房價在與M2背離幾年之後,一舉跳漲追上它。總體而言,北上深房價還是要追M2的,或早或晚,這是供應不足導致的房產的金融屬性。

2)2010年之後,北上深的小週期不完全同步,上海明顯是更平穩的,北京和深圳都差不多是2-3年一個小抖動,但是下跌只在一年內,沒有跨兩年持續下跌的。

3)房產投資最不需要投機,因為大都市的房產自帶很好的增值保值屬性,這就是它的投資價值,只有不賺錢的行當才需要投機,而零和的市場就需要賭博了。

對於一種總是能追上M2的資產,夫復何求?何況,它還那麼美。

15年來,30城房價變遷 原創:特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