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2018.12.7- 2019.3.10

上海博物馆将举办《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这是内地首个董其昌大展。

选择展出的地方也很有意义——上海,董其昌的故乡。

董其昌代表了古代上海所创造的艺术高度。

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看的是他的影响力,时间是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可以把董其昌看成是一个蓄水池,中国文人画前八百年的水都流进了这个池中,后来的水又都是从这个池中流出去的。

董其昌是第一位对中国绘画历史上的名家巨匠进行分宗,他以佛家禅宗喻画,提出最著名的南北宗论。成为中国画坛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当然围绕南北宗论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然而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学习、创作、品鉴中国画,都不可能漠视或绕开董其昌。

看董其昌的画,就是追求一种光明感。从万历到崇祯,是明朝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大势无可逆转,身处其中的人该如何让自己不焦虑、不绝望,过得开心,独善其身。董其昌做到了。他活了81岁,是绝对的高龄;他寄情山水,吟诗绘画,以艺术的活水来浇灌胸中的方田。

当下的我们是否也经历着现实环境的种种不如意,也焦虑着,也迷茫着,甚至绝望着,也许看看董其昌的画,会给你对于生活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解读。

今天,介绍董其昌的《佘山游境图》轴,在介绍中,我会尽量减少使用诸如“笔致飘渺,深厚荒率”的古雅之词,更多的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欣赏这副画所可能带来的美感。

期望当你真正站在这副画面前的时候,是静静地、慢慢地欣赏,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久,而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或是手机相机“咔嚓”、“咔嚓”拍完照就好了。

品画和爱人一样,遇见对的人和画,可以一辈子都看不够。

话不多说,先来看画。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佘山游境图

先介绍一下董其昌的简要生平,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历世三朝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工书、善画、能诗文,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为什么选择介绍《佘山游境图》轴?

此画成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董其昌时年72岁。董其昌作画以仿古为主,在50岁以前,他从黄公望(元四家之一)入手学画。在60岁以后,董其昌将宋元各家融会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幅画是董其昌个人风格成熟后的作品。

佘山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是董其昌家乡的山,分东佘山跟西佘山,画中所提到的“顽仙庐”就在东佘山下。这副画表现的是佘山境内湖光山色,去过佘山的朋友可以对比现实的佘山和画家笔下的佘山,更能体会,山水画和现实山水,文人心中山水和外在山水的区别。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我们先从这副画自题看起,“丙寅四月,舟行龙华道中写佘山游境。先一日宿顽仙庐。十有四日识。思翁。”钤“玄宰”印。

丙寅四月,也就是天启六年的四月。

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野,董其昌明哲保身,辞官退隐。据自题可知,四月之时,舟行至龙华镇,此镇位于今上海西南,镇中有龙华寺,周围遍植桃花,每遇桃花盛开之际,便有大批游人至此赏花。此图为董其昌行至龙华时,回想起前一日所游历的湖山佳境,兴之所至,诉诸笔墨,以资玩味。

自题不仅看的是内容,更要看的是书法,对比书法的线条和画中山水的线条。

文人画,讲所谓“书画同源”,“书法入画”。书法中用笔的点划和绘画中线条的长短曲直、刚柔虚实,往往具有一致性。

以画中树为例,董其昌说“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每一动笔,便想转折处,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所以你看到近景的这两株松柏,树干虬曲,在勾绘轮廓线时董其昌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先用淡线描出,再加浓,需要凸或凹出来的地方再补笔,使得一根线出现了浓淡的变化。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为了表现墨分五色,董其昌没有选择大面积的渲染,而是选用了积墨法,一点点地,从淡到浓地积。例如,描绘远处一排排树的树叶时,是由淡到浓一点点的往上添加的,使得树叶呈现出很多层次。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在山的表现上也是如此,也不是由浓到淡渲染而成的,而是一点点地积上去的,水墨点染中含有凝练的笔法,体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他画的山,多留有白色的山脊,石头则多呈丫字形,棱角分明,表现出了石头的立体感。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他的树木多为空勾,即只画树的轮廓线,树干中间留白。

董其昌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表现景物,目的是为了追求一种稚拙感,稚指稚气,拙是笨拙。二者结合构成一种大巧若愚、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

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所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董其昌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予最爱斯语”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出自庄子的《人间世》。

空虚的室内生出白光,善福就聚集于此。

这是董其昌最爱的一句话。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这也是我极为喜欢的一句话,我的一把扇子上就有请朋友题过此字。

“室”不是一间屋子,而是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的内心世界是崩溃的”。

然而每个人内心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是否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有房有树,是否还住着一个人。

内心的世界是不是完完全全由现实世界来决定?

当我们曝露在现实的风吹日晒雨淋之中,累了,倦了,怕了,想找个地方安顿自己的心灵,我们是否会有一方容身之所,能让心灵彻底放松,徜徉自在。

虚者,空空如也。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人的内心世界被现实填塞得满满的,充斥欲望、焦虑、恐惧,那么人的内在精神是无法感受到自由的,甚至是窒息压抑的。

内心世界需要给心灵的放飞提供充分的空间,空间越大越空,精神才会越自由,精神越自由,内心的世界才会生出一片光明。

而董其昌的画,就是他内在世界光明的折射。他提出了放光的思想,说作画是“放一大光明”

他的字号思白、香光居士都与光有关。在他看来,他的山水画就是要追求光明感,晓谕人心、醒悟心灵、安顿生命。所谓“一光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消万年愁。”

「道德经故事」秒懂国画:董其昌的“虚室生白”(送高清画)

你总能从董其昌的画中,看到一片天光浮动,物我合一的境界,《佘山游境图》虽自题,“舟行龙华道”,但舟在何处,人又在何处。远处几栋茅草屋,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似有人烟,又似空无一人,暗合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人在天地宇宙中,无我无物,唯有生命与之流动。看此画静气袭人,却有着生命的暗流涌动。

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文不可能涵盖董其昌作品的所有特点。我只希望做一个谦卑的俗世小画童,尽我的所能带你去领略国画之美,以及身为一名中国人是何等骄傲我们有如此光辉灿烂的艺术。

希望你能亲临董其昌的画展,静静地,慢慢地感受董画所带来的那照亮心灵的一线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