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勸諫朋友和上司?——《論語》“事君數,斯辱也”章解讀

原文: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說:“勸諫國君(上司)次數太多了,會遭受侮辱;勸勉朋友次數太多了,會被疏遠!”

如何勸諫朋友和上司?——《論語》“事君數,斯辱也”章解讀

解讀

一 美得距離

選用子由的話作《里仁》全篇的總結,再妙不過了!全篇的主題就是人際關係。

子游 討論了兩種人:一是領導,一是朋友。這兩類人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勸諫上司朋友不可頻繁造次,否則將被羞辱和疏遠!的確如此,一些人好為人師,喜歡把自己的認為正確的意志強加給領導和朋友,並且反覆勸說、遊說!一而再,再而三,肯定讓別人心煩。招致羞辱和疏遠!

要不要勸說呢?肯定要!社會的進步需要正能量輻射;善心需要與朋友分享!

要不要多次勸說?不要!如果認同你的建議,一次勸諫就夠了;不認同,再此的勸諫就是加劇分歧。再嚴重就是思想觀念的衝突對抗。

那麼,既然如此,對領導、朋友是不是“訥於言、敏於行”,就可以免受屈辱和疏遠呢?

現實生活案例昭示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你處理問題方向、方法與領導、朋友相左,更會招致不滿和責難。做人難,做中國人更難。處理人際關係要把握好度。

孔子也告誡他的弟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恭,遠則怨!”有子的結論是,對所有的人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說是領導和朋友,就是自己的親人甚至親生父母,天天黏在一起,也會招怨,你去觀察。那些老人們,誰離得近老人最煩誰;誰離得遠他們想念誰!

所以本章的理解不應僅僅侷限於勸諫。有子的話中並沒有強調勸諫,而是使用了一個動詞“事”。所以翻譯成侍奉陪伴,最符合常理,即包含了頻繁勸諫的意思, 有包含頻繁的做事效勞!

對領導朋友的勸諫和效勞都要有一個美得距離。那就是是說事君不可“數”,事友不可“數”。這是孔子的學生友子的個人見解。符合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沒說這麼直白,孔子心中美得距離是“禮”。所以《學而》篇中記載的有子的另一段話“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如何勸諫朋友和上司?——《論語》“事君數,斯辱也”章解讀

二 國人的下級學

對待朋友,為了保持美得距離,不讓關係疏遠,可以人為的控制這種功能距離。但對上司就有點難了,因為每天要工作,要聽從安排指揮,還要接受領導的監督挑刺找茬,更重要得是還要接受來自下屬的抱怨,所以我們的文化長河中積澱下一句讓人生畏的話“伴君如伴虎”。

下屬不要隨便勸諫領導,非說不可,必須首先取得上司的信任,子夏講過一句話很好“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換位思考,在領導心中沒有地位的人不要亂講話。那麼,領導的寵臣就能經常勸勉上司了嗎?

中國歷史上有對比鮮明的兩類人物,一類是專與皇帝對著幹的宰相忠臣;一類是專門討好皇帝的佞臣;這兩類人一個遭領導賞識,一個遭領導厭煩。人生命運也迥然天淵。

忠臣的命運似乎更加悲慘!比干被挖心,伍子胥自刎……孔子主張“幫有道則仕,無道則隱”。依孔子的觀點,幫無道出仕是不明智的!佞臣往往能在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中平安度日。

這樣看來,處理上司朋友的關係,是否遭受屈辱和疏遠,並不在於交往是否頻繁,而在於觀點思想見解是否一致,志趣是否相投!

有子的話並不完全正確,只適用於志趣不同的人之間的交往。

《楞言經》雲:“異見成憎,同想成愛”;蠅營狗苟、狼狽為奸都可以成長相廝守!因此很多人為了生存下來,學會了一套揣摩領導心理,投和領導嗜好的技術。這樣不但不招領導嫌怨,反而更討領導喜歡。這是專制體系下滋生的生存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