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古代的甜味來源不僅是蔗糖,還有重要的麥芽糖和蜂蜜。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飴,米、糵煎也。" 飴是麥芽糖,原料是粟米,不是指大米,糵是麥芽。粟米或高粱提供澱粉,麥芽提供麥芽糖酶分解澱粉,熬煮成麥芽糖。

北齊的《齊民要術》引用《食經》做麥芽糖的方法:"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櫱末一斗,攪和。一宿則得一斛五斗,煎成飴。"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甲骨文:麥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古代中國原產的糧食主要是粟(小米)、水稻(大米)。"麥"的甲骨文與"來"是相似的,"麥"在"來"的下面加了腳趾。說明小麥是外來物種,是從西亞、中亞輾轉來到中國。大約在五帝時期,周朝的先祖后稷在陝西一帶推廣種植小麥,詩經裡面已經有麥芽糖的記載。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山東高粱飴

今天中國麥芽糖大多生產在北方小麥產區。中國麥芽糖產量沒有詳細統計數據,估計只有蔗糖產量的十分之一,大約每年生產量在百萬噸左右。

還有一種古老的甜味劑是蜂蜜。在唐朝之前的中國古代,北方主要產棗花蜜,南方主要產紫雲英蜜。南方的油菜花蜜、北方的洋槐蜜,都是後來才有的。宋朝時期,中國南方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油菜花。清朝之前,中國的槐樹是國槐。洋槐是北美洲的植物,清朝乾隆年間才引入中國青島,中國人吃洋槐蜜才200年的歷史。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蜂巢

東漢之前,中國人食用的蜂蜜是野生蜂蜜。野生蜂蜜的採集,有公共牧場效應,如果遇到一個蜂巢,你不把蜜蜂燒死,完全摘走,就會有別人摘走。所以會導致蜂巢離人類居住區越來越遠,越來越稀少,非常珍貴。但人是很聰明的,也有被利潤推動的因素,有錢能使某某推磨,人們發明了人工養殖蜜蜂。

東漢姜岐是中國養蜂第一人,甘肅天水人,涼州名士。太守喬玄(誤傳為二喬的父親)召姜岐來當功曹,姜岐不去。喬玄發怒要殺了姜岐,被手下人勸阻。後來姜岐"儘讓平水田與兄岑,遂隱居,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於天下,營業者三百餘人。"(晉朝皇甫謐《高士傳》)

東漢末年的袁術自己稱帝,被曹操打敗,倉皇無所歸,他的舊部雷薄也拒絕接納他。袁術走投無路,正好是夏天,想喝蜂蜜漿,卻沒有了,就吐血而死。

"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蜂蜜產量為48.1萬噸,浙江蜂蜜產量最多,為9.2萬噸,其次是河南,為8.8萬噸。(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古代蘇州不是麥芽糖產地,也不是蜂蜜高產地,為何後來造就了非常甜的口味?

如果說秦漢時期,因為王室大部分時候在西安一帶,可以吃到麥芽糖和蜂蜜,皇室貴族口味偏甜一點,也說的過去。但為什麼現在的甘肅、陝西、河南一帶的口味並不偏甜?原因主要是氣候變遷和歷史變遷。

甘肅、陝西一帶,因為氣候變遷,逐漸乾燥化,植被、糧食的生產受到損害,導致人們對甜食的節儉。黃土高原從山西一直向西延伸到甘肅東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游森林覆蓋率還在 50%以上。到了隋唐時期,因為都城長期在長安,聚集了大量富貴人口,達百萬以上。隋唐三百多年來,長安所須的建築木材、木柴木炭需求量非常巨大,再加上過度開墾土地、過度放牧,使黃土高原的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黃土高原

唐朝末年隨著伴隨大唐盛世的暖溼期結束,黃土高原氣候變得乾冷,荒漠化非常嚴重了。北宋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不足30%,到了明清時期直線下降至4%。

從唐末開始一直到元朝初年,中原地區經常遭到戰亂的破壞,皇室貴族及門閥士族的死亡或逃離,使中原地區飲食口味從甜味撤離。

另外從唐宋開始,麥芽糖受到南方蔗糖的競爭,逐漸處於劣勢。而北方的經濟也逐漸弱於南方,節儉化的生活導致北方口味從甜味退縮,而偏重鹹味。

中國麥芽糖與蜂蜜簡史

黃土高原荒漠化

西北的環境荒漠化和人民生活的貧困化,加上多次戰亂的破壞,導致中原飲食口味的簡單化,貴族化的甜味退去,只剩下最簡單、最基本的味道:鹹。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的麥芽糖》,劉樸兵,《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9年第2期。

《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桑廣書,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 19 卷第 4 期 2005 年 7 月。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