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古代的甜味来源不仅是蔗糖,还有重要的麦芽糖和蜂蜜。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饴,米、糵煎也。" 饴是麦芽糖,原料是粟米,不是指大米,糵是麦芽。粟米或高粱提供淀粉,麦芽提供麦芽糖酶分解淀粉,熬煮成麦芽糖。

北齐的《齐民要术》引用《食经》做麦芽糖的方法:"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蘖末一斗,搅和。一宿则得一斛五斗,煎成饴。"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甲骨文:麦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古代中国原产的粮食主要是粟(小米)、水稻(大米)。"麦"的甲骨文与"来"是相似的,"麦"在"来"的下面加了脚趾。说明小麦是外来物种,是从西亚、中亚辗转来到中国。大约在五帝时期,周朝的先祖后稷在陕西一带推广种植小麦,诗经里面已经有麦芽糖的记载。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山东高粱饴

今天中国麦芽糖大多生产在北方小麦产区。中国麦芽糖产量没有详细统计数据,估计只有蔗糖产量的十分之一,大约每年生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还有一种古老的甜味剂是蜂蜜。在唐朝之前的中国古代,北方主要产枣花蜜,南方主要产紫云英蜜。南方的油菜花蜜、北方的洋槐蜜,都是后来才有的。宋朝时期,中国南方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菜花。清朝之前,中国的槐树是国槐。洋槐是北美洲的植物,清朝乾隆年间才引入中国青岛,中国人吃洋槐蜜才200年的历史。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蜂巢

东汉之前,中国人食用的蜂蜜是野生蜂蜜。野生蜂蜜的采集,有公共牧场效应,如果遇到一个蜂巢,你不把蜜蜂烧死,完全摘走,就会有别人摘走。所以会导致蜂巢离人类居住区越来越远,越来越稀少,非常珍贵。但人是很聪明的,也有被利润推动的因素,有钱能使某某推磨,人们发明了人工养殖蜜蜂。

东汉姜岐是中国养蜂第一人,甘肃天水人,凉州名士。太守乔玄(误传为二乔的父亲)召姜岐来当功曹,姜岐不去。乔玄发怒要杀了姜岐,被手下人劝阻。后来姜岐"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晋朝皇甫谧《高士传》)

东汉末年的袁术自己称帝,被曹操打败,仓皇无所归,他的旧部雷薄也拒绝接纳他。袁术走投无路,正好是夏天,想喝蜂蜜浆,却没有了,就吐血而死。

"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蜂蜜产量为48.1万吨,浙江蜂蜜产量最多,为9.2万吨,其次是河南,为8.8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古代苏州不是麦芽糖产地,也不是蜂蜜高产地,为何后来造就了非常甜的口味?

如果说秦汉时期,因为王室大部分时候在西安一带,可以吃到麦芽糖和蜂蜜,皇室贵族口味偏甜一点,也说的过去。但为什么现在的甘肃、陕西、河南一带的口味并不偏甜?原因主要是气候变迁和历史变迁。

甘肃、陕西一带,因为气候变迁,逐渐干燥化,植被、粮食的生产受到损害,导致人们对甜食的节俭。黄土高原从山西一直向西延伸到甘肃东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还在 50%以上。到了隋唐时期,因为都城长期在长安,聚集了大量富贵人口,达百万以上。隋唐三百多年来,长安所须的建筑木材、木柴木炭需求量非常巨大,再加上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使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黄土高原

唐朝末年随着伴随大唐盛世的暖湿期结束,黄土高原气候变得干冷,荒漠化非常严重了。北宋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30%,到了明清时期直线下降至4%。

从唐末开始一直到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常遭到战乱的破坏,皇室贵族及门阀士族的死亡或逃离,使中原地区饮食口味从甜味撤离。

另外从唐宋开始,麦芽糖受到南方蔗糖的竞争,逐渐处于劣势。而北方的经济也逐渐弱于南方,节俭化的生活导致北方口味从甜味退缩,而偏重咸味。

中国麦芽糖与蜂蜜简史

黄土高原荒漠化

西北的环境荒漠化和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加上多次战乱的破坏,导致中原饮食口味的简单化,贵族化的甜味退去,只剩下最简单、最基本的味道:咸。

参考文献:

《中國古代的麥芽糖》,劉樸兵,《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2009年第2期。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桑广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 19 卷第 4 期 2005 年 7 月。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