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荐举: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写好“人性”

王荐举: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写好“人性”

11月27日晚上19时,陕西省法制信息网总编辑王荐举老师为我院2018级研究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写好‘人性’”的讲座,讲座由孙晓红老师主持。王荐举老师以“人性”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生活、工作经历,对如何创作出好的文学、如何看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价值目标:唱响美好人性的颂歌

人代表着世间万物最高的美,生命因美好的人性而精彩。王老师谈到他在创作离婚情节小说时,曾一度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下笔,于是去采访了一些有过离异经历的友人。大家都表示,如果婚姻是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么人最终还是会回到这个房子里来。虽然在文学创作中,故事情节需要很多的冲突和矛盾,但最后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大家所共同向往的。“我们应该把人性最辉煌、最有价值、最正能量的一面体现出来。”王荐举老师说。

王荐举: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写好“人性”

叙述重点: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人性特质

作家最擅长于从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传达人性感受与审美体验。貌似平淡,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需要我们细微体察才能感受到其中潜藏的人性特质。王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有一次我在省政府门口等朋友,突然脑子里有了一个灵感,摸了摸有自己的口袋,就只有一个小纸片,但是我还是拿笔记了下来。多年之后,我再看自己的小说,发现我小说的基本人物关系,就来自那天在省政府门口记下来的小纸片上的内容。”所以说,灵感来自有心人,要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作为日后的文章素材。“只要我们坚持每天创作、记录、写作,我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作品,在以后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作家。”王荐举老师说。

张力呈现:多方面传达人性的价值

王荐举: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写好“人性”

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内涵往往会通过日常的语言、行为和细节记录成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矛盾、不相容或紧张关系的“张力场”之中。杰出的作家善于营造文本的张力,使人性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渐次呈现。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文学创作中的“张力”,分别为人物关系张力、场景张力、语言张力、人与自然的张力。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张力呈现,都是为了传达人性的价值。

作为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法学的积淀能够带给我们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而新闻带给我们的则是发散性的思维。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学好新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保持自己的写作爱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好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