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校園暴力何時休?

2017年7月,一段一中學女生被兩名女同學輪流扇耳光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

2017年5月,多名男子在露天公廁內毆打學生的視頻通過微博發佈後迅速發酵,引發熱議。

2017年5月,發生的中國留學生在美暴力群毆同伴的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美判兩名施虐中國留學生終身監禁!

鄭州財經技師學院餘同學慘遭四個女老師圍毆三次,衣服被撕爛,背部全是抓痕,經網絡曝光。

一名孩子因在校長期反覆遭受欺凌,最終不堪忍受身體心理壓力而走上絕路,留在世上最後的三個字是“對不起“。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校園暴力何時休?

當看到這樣的新聞週期性地在眼前刷屏,你是否因此感到隱隱擔憂、痛心疾首?!

為何校園暴力的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什麼樣的孩子有施虐傾向?被施虐的孩子為何不反抗?

校園暴力施暴者與受虐者後來怎麼樣了?

校園安全教育該如何是好?

作為未成年世界的監護人和守護者,作為社會責任人, 究其根本、尋求對策 ,我們責無旁貸。


1. 永遠不要放縱一個孩子的惡

網上有一個話題: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 2016年,16歲品學兼優的女生被同級男生先奸後殺。
  • 11歲女孩遭男同學長期欺凌,腿部針眼滿布,還有一根短針紮在骨頭內無 法取出;
  • 一高中女生夥同他人,對同學打耳光、推打、腳踢、扒掉褲子並拍照,後來 還強迫其向社會人員賣淫,自己從中獲利。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相信的人性定論。人性本善是極好的,而要人持續地保持真善美,不得不說與後天的價值導向、生長環境、教育理念有莫大幹系。

孩子小不懂事,這麼較真幹嘛?

這是大多數家長對犯錯孩子的第一反應。在公共場合孩子肆意打鬧卻熟視無睹,被看當作釋放孩子天性;去人家做客,孩子隨意翻弄別人的東西置之不理;孩子喜歡的遊戲動畫零食,予取予求,不加剋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立即暴跳如雷,孩子欺負弱小卻以一言蔽之……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校園暴力何時休?

未成年人剛剛打開世界的大門,他們對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甚至內心深處是不懂剋制的貪婪。他們貪戀一切看似美好的東西,貪戀一切投其所好的東西,貪戀一切能令之興奮愉悅的東西。缺乏深刻的是非判斷力和自制力,純白無暇,童心正酣。此時,作為第一監護人的父母,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這種引導須從娃娃抓起,小到一個奧特曼玩具的所有權說明,大到在校尊師重長團結奮進且恩威並施長身體力行的教育;輕則擺事實講道理,重則擔後果受懲罰。

鄉間有這樣一句古諺:“犁要從小御“。犁耙作為農作工具,在農耕細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根據經驗,農夫在犁耙木還是株小植物的時候就要開始給它定型,幫助其塑形生長,多年後才能成為一把優質犁。老人們常以此來隱喻對孩子教育的啟蒙要趁早。

不論是隔代教育也好,父母的親身教育也罷,在對於孩子啟蒙教育要有及時正確引導的觀點上是一致的。孩子的世界不應該只有童話,更應該有禮義孝廉的基本道德概念。


2. 青春的烙印不該是紅色

那些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引起社會重視了,那些受傷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以前小學有個胖胖的男生,回族人。當時他不吃豬肉,很多學生不明白,便 塞給他。有次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他吃了滿滿一碗。之後他再也不和任 何人說話了。其實校園暴力破壞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身心,還有信仰。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園暴力呢?

不難看出,在校園暴力中受欺凌的孩子,往往是弱小的。這種弱小,不僅僅是身材上的懸殊,更是在性格氣場上處於弱勢。在成為校霸的欺凌對象之前,他們往往是生活中的慣性受害者。

校霸的欺凌往往會經歷試探、攻擊、反覆攻擊的階段。“柿子專挑軟的捏”,施暴的青少年往往易怒,一旦最初的試探性攻擊沒有被反抗或反抗無效,這種施暴與被施暴的關係便會確立,至使暴力事件長期反覆上演。而那些容易受傷的孩子,多是性格溫和膽怯沉默甚至孤單的。暴力發生後,他們甚至不敢跟其他人聲張,或是受人脅迫或是顧及尊嚴。但長此以往,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只能在他們尚不成熟的心裡積壓,無法排解消除,造成深刻的傷痛,甚至一輩子的難以抹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校園暴力何時休?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個段子:曾經親身參加一場同學聚會,活生生地變成了一場道歉大會,那些年輕時欺負他人的同學,在酒會上內疚地向當年被欺負過的同學深深表示歉意。

也許學生時代同學之間的打架吵鬧難免,說校園暴力太過言重。但,能讓老同學之間掛念於心耿耿於懷多年的竟然恰恰如此。可見,一場暴力行徑對於雙方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受傷的紅色後來佔滿了整個青春年少的回憶。

校園暴力不僅僅是狹義裡的拳腳相向,也包括言語、行為侮辱,肢體攻擊,敲詐勒索等。而校園暴力事件中,除卻直接參與施暴的人員是罪魁禍首外,氛圍烘托的圍觀人群也是不折不扣的幫兇。拍照,捆綁,嘲笑,慫恿…… 這些所作所為,不僅給了施暴者以利刃,更切斷了受害呼救的後路。對於這樣的孩子的教育,更應有所警醒,因為TA的暴力不是出於一時衝動、按捺不住憤怒, 而是對於是非曲直的無視,是內心冷漠好事的外現。

常遭忽視,缺乏關愛和指引,渴望做一些超出常規的事來引起重視, 宣洩叛逆或逆來順受,是那些孩子內心寫照。

受害者缺乏自信,傷後的陰影揮之不去。如果此時TA的遭遇沒有得到同情,內心自尊沒有得到拯救,勢必影響到日後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新的世界觀的完整再塑。

正確引導,加強關愛,是我們能給受傷青春的一個交代!


3. 教育是家長和學校雙方的事

不止一個心理教育學家對於校園暴力的孩子作了心理剖析,分析認為不良的家庭教育是暴力事件的根源,學校同樣具有教育監管不力的責任。

而校園暴力不止發生在高校,從幼兒園起就有類似的隱患存在。

一位年輕媽媽上幼兒園的女兒在學校受傷,看到孩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年輕媽 媽火冒三丈地打電話給學校,老師說辭模糊。而後得知是小朋友打架,而老師態度淡漠。年輕媽媽暴跳如雷,揚言要告老師告學校,天天把孩子受傷的照片和憤慨的情緒曬在朋友圈,尋求說法……

上海某高職學生衝突,幾名男生對另一名男生拳腳相加毆打數小時致死,學校受輿論壓力“‘出於體恤同情’補償家屬十餘萬“,家長對校方說法做法不滿,網絡論壇上的申訴帖隨處可見……

高校大二女生遭異國留學生暴力欺凌,一時輿論譁然,不少人認為一定要將那幾個慘絕人寰的留學生開除並告上法庭。然而事出半月,此事再無後續。據說由校方協商,受害女生得到一筆精神撫卹金並由校方保送至某重點高校讀研以平息事端……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校園暴力何時休?

當暴力無可避免的發生了,家長和校方的矛盾也隨之提上桌面。

面對參差不齊的教育觀和屢禁不止的暴力事件,學校和家長應該怎樣做到摒棄前嫌,攜手並進?

家長學校加強溝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父母和老師出發點一致,立場相當,就該統一戰線,在信息上互通有無,尤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加以關注,杜絕暴力情緒的滋生。

加強校園安全防護。近年來有關校園安全的規章層見迭出,然而校園暴力事件仍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學生施暴是思想教育上的缺憾,但事件發生之時沒有及時遏制,不得不懷疑學校的安全防範工作的威信何在?當校園安全知識講座不再走過場,當校內監控設施不再形同虛設, 當樓管保衛處積極履行應有的職責,相信校園很難再是暴力角鬥的主場。

共同面對共同承擔責任。不論校園安全問題以何種形式出現,想要解決問題降低傷害,就必須是家庭和校方雙方一起應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可一言堂,學校也不能做甩手掌櫃。鼓勵協商談判,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而不是使孩子再遭受一次網絡暴力。

關注暴力事件中的每一環每一參與者,究因問責,防微杜漸,及時疏導,才是面對校園暴力的積極態度。

青春只有一次,希望生命中那些無法承受之痛遠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