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爸爸,未來是什麼?“

”你說呢?“

”嗯,未來就是——

等我長大以後。“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你有三個位朋友,他們分別叫“過去”、“現在”和“未來”。

有一天,你打算嘗試一件事,於是就找到這三位朋友商量,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

聽了你的想法之後,“過去”先發言了:你說的這件事情以前可沒有人做過,太不保險了吧。

聽了“過去”的意見,“現在”有些猶豫:試一試也許可以。但是大哥說的有道理,那麼多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這樣穩妥一些。

儘管大哥和二哥都是這個意見,“未來”還是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個性:要我說,路還不都是人走出來的,老吃別人嚼過的饃饃有什麼意思。

聽了他們三人的話,你會更傾向誰的建議呢?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在做出選擇時,更喜歡依賴於過往的經驗和當下的情境。

換句話說,人們可能更喜歡相信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可能對看不見的未來至少保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

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忽視“過去”和“現在”。

與之相反,對“過去”和“現在”的有效思考和行動,將會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預見、把握和適應未來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我們常常提及的鼠目寸光,正是不能有效思考“過去”和“現在”,無法判斷“未來”造成的。

事實上,當你與“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兄弟高談闊論之後,你所作出的任何選擇,正是基於你對這個世界的判斷生成的,你可以把它稱之為“世界觀”。

如果說我們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相比現在進展緩慢,所以很多過去的“經驗”用在今天或者未來並未過期。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的發展將會加速,你所持有的“經驗”很可能被顛覆。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不僅如此,仔細想想,你所認為的“現在”其實永遠只是時間軸上的那一分,那一秒,甚至更短。

這一分一秒瞬間就凝結成了“過去”,而“未來”永遠向你撲面而來。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所以,你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

“過去”都成為了歷史,“現在”卻短的可憐,只有“未來”永無止境,我們應該將觀察世界的眼光定格在哪裡呢

想來想去,只有基於對“過去”和“現在”的思考和行動,預見並相信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未來,未雨綢繆,恐怕才是最佳的策略。

這就好像你是生活在廣袤海洋中魚群裡的一隻小魚。

如果你的眼睛永遠只盯著在你面前竄來竄去的小魚,跟著他們隨波逐流,東遊西竄,而不放眼未來,你很可能就此沉淪在魚群之中,找不著北。

要想做一隻充滿勇氣與智慧的小魚,你必須利用有限的“現在”,不停地思考“過去”和“未來”,未雨綢繆,才不至於漫無目的地遊在魚群之中,突然遭遇被大魚獵殺的下場。

回望過去,思考當下,就是為了不停地更新我們關於未來的世界觀。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好了,囉嗦了這麼多,我們言歸正傳。

無論你是魚爸還是魚媽,你和孩子都會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面臨與未來有關的教育的選擇

假使你告訴依偎在你身邊的孩子:魚群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你跟著遊就行了。

那麼,孩子的眼睛很可能就會被眼前這些做著雜亂無章運動的魚群所矇蔽。

後來,突然有一天你告訴孩子:一隻叫思思的魚打來電話,告訴我們它找到了一個更適合魚群生活的地方,邀請我們過去。

在你和孩子踏上新的征程的時候,你們的世界觀正在ing

直到你們來到了那片新的水域,你和孩子驚呼: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生活。

……。

更新你的世界觀,孩子才有希望!

毫無疑問,站在“現在”,對比“過去”和“未來”,你會發現儘管“過去”一成不變,但“未來”可期的變革已經開始加速。

如果你的小魚寶寶現在只有1歲,25年之後,他會參與到一個怎樣的未來呢?

故事講到這裡,當你和“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兄弟討論到孩子教育的問題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更相信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