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換舊符”?

新桃符換舊桃符是民間過年的一個流傳很久的習俗——據說東漢時已經開始。早期是刻兩個桃木版,在上面刻上(或者畫上)兩個神像——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讓他們手裡拿著葦索,牽著猛虎,替人守門。用來預防妖魔鬼怪的侵入。因為,按《三海經》的說法,這兩個“神”是專門降妖除魔、限制鬼類的活動的。也有說讓他們當門神是黃帝的主意——黃帝擔心天下妖魔鬼怪太多,而這兩位先生忙不過來,於是就讓家家戶戶拿他們的畫像嚇唬那些壞東西了。一年過去,舊的原本應該還在,但人們似乎覺得繼續用舊的有點不大合適——有點對那兩個神不大恭敬,也擔心舊木上的神性可能會減弱。於是就年年要“新桃換舊符”了。桃木一經承擔這麼大的責任,自然也就與別的“木”大大不同,成了仙木——白居易就說“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白禮六帖》)。——這些當然都是傳說而已。

傳說固然當不得真,習俗卻值得深思。過年是喜慶事——舊的過去,新的才開始;一邊總結,一邊展望與期待。暫息之時,團聚交流溝通。自然是人間美妙事。但從“換符”的習俗看,喜慶的背景裡應該還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存在。

在過去,一些人總有意無意地把先民看的太過簡單——譬如就這種換符習慣,便被看成是一種在面對無法掌控的外部威脅時的無奈的精神安慰,甚至還有的說這就是迷信。這如果不是太自以為是,倒很有可能用心不良——故意掩蓋問題而試圖愚民,自然是用心不良了。因為——

儘管我們明白,真的鬼怪妖魔一般沒有,而與妖魔鬼怪本質上一類的壞東西卻似乎要永遠地陪伴在我們身邊,成為善良、公平、正義……的威脅。古人也許與我們一樣清楚,現實中邪惡的東西許多時候甚至是連說都不能說的——他們都有冠冕堂皇的外衣掩蓋著內部的骯髒與邪惡,於是只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這種邪惡的態度——希望有一種力量能夠剋制邪惡。然而借“神仙與仙木”嚇唬鬼類的願望固然良好,還需要“神仙與仙木”具有一種比較有效的約束力——就像規定、法律條文、制度,如果沒有強制的約束力,那還不如一紙空文一樣;鬼東西們要是明白那“神像與仙木”與稻草人沒有多少區別,只是嚇唬傻子的東西,那他們就會和現在的腐敗分子一樣對這種只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嗤之以鼻。換桃符是對桃符威力可能減弱的一種擔心,當然也是一種期待。這與對同一問題不斷髮新禁令、新文件至少從願望上講——倒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桃符終於沒落。據說蜀後主孟昶用“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幅對聯取代了原有的桃符。民間也漸漸興起對聯,至今蔚為大觀,當然是另一種“景觀”了。不過這倒也不難理解。因為當“桃符”換來換去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的時候,人們心理上期待的落空自然會轉化成對這種“樣子貨”的厭倦,拋棄自然只是遲早的事。

桃符現在是很少有人家用了。但桃符一樣的東西在中國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盛行不輟——比如只有傻大哥傻大姐相信石頭警察之類,不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看得見麼?

新的一年——按中國人幾千年的習慣——從今天就該開始了。請大家看一看,這一回在我們身邊又換了多少無形的“桃符”。你們相信這些樣子貨的威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